• 《常用家畜疫苗使用指南 蒙古文》图门巴雅尔|(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常用家畜疫苗使用指南蒙古文》【作者】图门巴雅尔【页数】91【出版社】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ISBN号】978-7-5380-1724-3【价格】4.5【分类】家畜-疫苗-使用-指南-蒙古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参考文献】图门巴雅尔.常用家畜疫苗使用指南蒙古文.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图书目录:《常用家畜疫苗使用指南蒙古文》内容提要:《常用家畜疫苗使用指南蒙古文》内容试读1美2雙实1巨其是。手思美男8壹货思号品Chhiotkrifhomv2mml6rkdtatovmio的Bmor/46h0·0Ge(ic,eRig1·f√86)Tlo)0i86He1fmaooe]tod1il6amg·回xrrmaem3ol60ia1)61x09NlH√oogl的9od)9的rm·Yofcoz·ooathev6ummim·gmemtim)afoc/htigdommehtig(heiom0iow6f·g/9ow9ol9omw8a30d1·@Nww6:⊙9w匀GKh9Kf6iv90xK"aooX·Che0eqo/6fhe·0ia]6f1a的…i/heml11101dla)0i86m)·0d25℃1kko9l8℃la)owl9mom·25Clo)oxml敛/hraocicGtoreovihrdytmk@ia6所0xi0)fooerieah0ae·mlmow9·M9i01:-l5℃oe18)·7~8℃ae6)w)…1mlmoe.friomeriae,ommTkim/y6h1orireooritoHheGhreotokfood5oorytrrmiorrhfom4tommmmShthireoHmmdmeohmhariereomzhhmhreheoBmcomlme6]lm.l1owf·o0K6ald0o0W)·1~2g-li·Bfkomh/muthtom,√6Ml日r/zorhmoai:coWl的i-g0dwm0i·him2.mlf网√okm的6T9glwwoomwfhoExi/)t9umgfhme1oe国0xiR1mh日i86aN2dlg)1ReMo)·31di9N0的l6gowl1oxow·06e6WoWi06himi·回orytrtrm9wWg0i√zom1~igm)a√)·回ori9m94ghmthtrmaoe·Mwiori(hdo92130Solairduod665horomotoaaeuud1o/m/HhrtriereoHid631K9owA911o匀o·mow0mdR1Kt回aWgl0iWmf·omemqocor)aigG9N6ewoml匀Ktomhxr8hoim/o1w6o时iR√(ewl6f1於·wKocom1K·eo/69foiicomh/Bo6ew1oiimmmeo:ohidtaoiomaSmilomoMe/91og…m9·Mkd1fa:mlf√oim7om6oShooood6h60horolaoooie1tomgmoeHhdfireoo1tmmoororiheGhmetor)520fomamooh6rrmoor62mlmovtomh/Kmtaricreheoromofrfommiamooo1mlhh1mlhhommi0xa0e):☑m的ll0e0i8g…So1wommood(h)eCt)·toaoodmto90gwe时K·o/imloyoam/的KwN18)1ie·oiwYmomg6x1irgutr/l2···试读结束···...

    2022-10-06

  • 《鸡病导诊与疫苗防疫手册》张冰,孙艳争,马增军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鸡病导诊与疫苗防疫手册》【作者】张冰,孙艳争,马增军编著【页数】124【出版社】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01【ISBN号】7-81066-014-4【价格】6.00【分类】鸡病-诊疗疫苗【参考文献】张冰,孙艳争,马增军编著.鸡病导诊与疫苗防疫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01.图书目录:《鸡病导诊与疫苗防疫手册》内容提要:《鸡病导诊与疫苗防疫手册》内容试读第一部分,鸡病导诊一、鸡病临床诊断临床诊断即初步诊断是鸡病常用的诊断方法,当鸡场发生疾病时,由于时间与条件限制,难能做到对全面内容逐项检查,本章介绍鸡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等方面的检查内容。在一般情况下,根据这三个方面的检查,能较快的对发生的疾病做出初步诊断,利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控制疾病的发展。(一)根据发病年龄诊断发病年龄可疑疾病诊断要点初生至3雏鸡白痢精神沉郁,肛门周围聚积周龄粉白色或绿色的排泄物鸡脑脊髓炎出现神经症状,无肉眼可见病变脑软化症(维生素有神经症状,小脑可见出E缺乏)血病变1续表发病年龄可疑疾病诊断要点初生至3传染性贫血病贫血,血液水样,骨髓呈黄周龄白色,全身点状出血传染性发育迟缓综食欲正常,消瘦,腹泻,粪合症中带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脐炎与卵黄囊炎脐部发炎,卵黄异常,吸收不良曲善菌病呼吸困难,肺有灰白色结节绿脓杆菌感染死亡多在1~5日龄,颈部皮下出血水肿一氧化碳中毒通风不畅,血液鲜红色,有神经症状30~150传染性滑膜炎跛行,关节肿胀,腱梢含有日龄粘稠黄色渗出物病毒性关节炎跟腱与腱梢肿胀,腓肠肌肌腱可能断裂组织滴虫病盲肠肿大,内容物为白色或乳黄色固形物,肝脏有圆形凹陷病变肿头综合症颜面肿胀,不断流泪,流鼻液,咳嗽,眼周皮下水肿,逐渐发展为头部与下领间水肿2续表发病年龄可疑疾病诊断要点30150包涵体肝炎肉鸡多发,肝肿大、出血、日龄质脆、色黄,肝细胞内有包涵体神经型腿麻痹,翅膀麻痹,颈部麻马立克氏病痹,受侵害神经肿大急性型迅速衰竭而死亡,肝、脾、肾、肺、腺胃、心脏等处可见肿瘤球盲肠型血便,迅速衰竭而死亡,盲肠严重出血小肠型软便,有时便中混有血液,逐渐消瘦,小肠可见点状或大理石状病灶,有时可见出血性病变20~150传染性法氏囊病白色水样便,法氏囊水肿、日龄出血及坏死,胸部及腿部肌肉出血坏死性肠炎小肠坏死,内容物带血,肝可能有坏死点葡萄球菌病胸部、翅膀下皮肤水肿、廉烂,逐渐扩散到全身而死亡,有关节炎症状3···试读结束···...

    2022-10-06 鸡病 疫苗 使用不同厂家 鸡病疫苗说明书

  • 《性疫苗之乱》(美)安德鲁·斯坦维(Andrew Stanway)著;蔡迎钦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性疫苗之乱》【作者】(美)安德鲁·斯坦维(AdrewStaway)著;蔡迎钦译【页数】416【出版社】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10【ISBN号】7-5063-1537-8【价格】17【分类】长篇小说(地点:美国年代:现代)【参考文献】(美)安德鲁·斯坦维(AdrewStaway)著;蔡迎钦译.性疫苗之乱.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10.图书目录:《性疫苗之乱》内容提要:《性疫苗之乱》内容试读第一篇第一篇一九九八年三月三十一日,华盛顿特区“好,巴顿,准备现场报道—一十秒!”巴顿·德威特一CNN电视台高级工业记者,扬头甩了甩他那精心修饰过的头发,转过脸对着正在等待的比特坎电视摄影机,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开始!”“在昨晚《世界评论观察》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中,法马韦克斯公司总裁莫滕·蒙哥马利公开指责行政局给他施加压力,要求他们缩短对塞米能药物的重要检验,现在,数百名活动分子正聚集在该公司的总部前示威,我身旁的这位是塞米能幸存者行动组的菲尔·曼科伟治。曼科伟治先生,这里的情况看上去有点不妙啊!有人会说这样的示威闹得太过分了。”“哼!我们看这示威闹得不够。”曼科伟治满脸怒气地说道,“有人一直在遮掩,对不对?这该死的疫苗还没有通过检验,就被法马韦克斯公司的那些家伙投放进市场,安全措施根本不行,一定得叫他们赔偿。他们鼓动世界上数1性疫苗之乱万人一数百万人对这疫苗放心,对不对?这邪恶的东西.初“所以,曼科伟治先生,”德威特和颜悦色地打断说:“你们具体要怎么办呢?”“我们塞米能幸存者行动组的人正要求对整个糟得一塌糊涂的事情进行全面的调查,法马韦克斯公司和行政局包括食物和药品管理局,他们彼此都一样有罪。哼!这些混蛋,他们只顾自己发财,而不管这疫苗会毁了人们的生命,损害整个社会。嘿,这些家伙罪恶滔天,一定得惩罚他们!”这时候人越聚越多,叫喊声震耳欲聋。为了使别人听见,菲尔·曼科伟治的声音越来越高。突然,在慌忙设置的警戒障碍前,汹涌起伏的人群冲破了障碍,像一道巨浪,愤怒地涌入了修剪整齐、一尘不染的广场草坪里,几十名防暴警察设法把暴乱的人群隔离在大楼几码远的地方。比特坎电视摄影机立即把镜头从曼科伟治和德威特移向暴乱的人群,使全美国的电视观众都看到现场实况。当暴乱分子开始投掷催泪弹时,警察们戴上防暴护罩,放下防毒护目镜。他们马上认识到,即使拥有精巧的护身盔甲和尖端的防暴技术,也对付不了人数大大超过他们的暴民,不可能长时间控制住这些人。投掷物飞掷而来,一块五磅重的混凝土从高处的花坛边缘断裂开,砸在比特坎电视摄影员头上,CNN现场变成一团黑。2···试读结束···...

    2022-10-06 epub出版物 epub 图书

  •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梁晓峰,罗会明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作者】梁晓峰,罗会明编著【页数】88【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09【ISBN号】978-7-5132-0082-0【价格】12.00【分类】麻疹-疫苗-手册【参考文献】梁晓峰,罗会明编著.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内容提要:本书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指导各地消除麻疹强化免疫活动的顺利开展,规范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现场工作技术要求,组织专家编写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工作手册,供各级疾病控制机构在实施强化免疫活动时参考。《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内容试读第一章目的、指标与实施原则第一章目的、指标与实施原则一、目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为了在短时间内消除目标人群中的麻疹疫苗免疫空白,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进而达到控制乃至消除麻疹的目标。通过强化免疫,不仅使目标人群的麻疹发病得到有效控制,而且通过减少传染源,使非目标人群和全人群麻疹发病死亡也大大减少。所谓强化免疫,是无论目标人群既往有无接种史或患病史,都要使其得到“再次”免疫接种的机会,是相对于常规接种的免疫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一是查漏补种,给既往漏种者提供一次补种机会;二是对少数虽接种了麻疹疫苗但因个体差异等原因没有产生免疫力的儿童再次接种,从而尽可能减少易感儿童数量,避免个体感染、传播风险。这种不论目标人群既往接种史或患病史的策略非选择性预防接种策略的好处包括:在社会动员和交流信息活动中比较简单,更容易计算目标人口数,使疫苗管理和接种率监测工作比较简单,并且使接种点的操作程序明确而高效。这是一种更有效且更具成本效益的策略,更有助于提高人群免疫力。二、工作指标●●●●●●●●●●●以县为单位,目标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5%,分年龄组强化免疫接种率≥95%。三、实施原则00000000000政府领导,全社会参与;科学计划,充分准备;合理确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定目标人群;重点关注薄弱地区人群;同步,短时间完成:全程督导,科学评估。(一)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传染病防治法》明确了“各级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全部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物资调用等工作。”因此,全省范围内的强化免疫,应由省人民政府决定,全国范围的强化免疫则由卫生部决定实施,并领导强化免疫活动。由于强化免疫涉及范围广、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接种任务,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参与,共同做好相关工作,达到强化免疫预期目标。充分的社会动员、风险沟通至关重要。(二)充分准备,规范实施强化免疫活动、工作任务确定后,各级、各相关部门都应制订适合实际的详细实施计划,拟定每项活动的时间表和实现该项活动的需求、目前的条件、存在的差距和解决的方案,保证各项活动有序进行。在强化免疫活动期间,要严格按照《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确保规范操作的同时应加强凝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处置。(三)合理确定目标人群根据当地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既往所采取的控制策略第一章目的、指标与实施原则3(免疫预防人群)、措施实施效果科学确定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目标人群。初始强化免疫需综合考虑年龄别发病率、各年度实际接种率、工作能力和经费因素等,在一定范围、短时间内对高发人群开展群体性接种,一般至少应覆盖8月龄~14岁人群。后续强化免疫在覆盖上次强化免疫后出生人群的基础上,根据本地人口流动情况、上次强化免疫各年龄组接种率评估情况,以及强化免疫后各年龄组发病率变化情况等,可适当扩大目标人群。必要时,可针对高发的成年人群实施强化免疫。(四)统一组织,重点关注薄弱地区、高危人群强化免疫最重要的目标人群应是既往未接种的人群。在实施接种之前,应组织对目标人群进行摸底登记、同时起到面对面沟通宣传作用。在摸底、督导、考核评估各阶段要重点关注城乡结合部、城镇等流动人口较多地区、移民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不便的偏远贫困地区等常规免疫中麻疹疫苗接种难以覆盖的地区和人群。(五)同步,短时间完成强化免疫的目的是在较大地域范围内,通过一次性的集中接种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以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由于目前我国人口流动较为频繁,各地区不同时间开展强化免疫往往造成流动人群不易得到接种,不利于提高人群免疫力。在疫苗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至少应以省为单位,或相邻省份联合同一时间开展现场接种工作。在疫苗供应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全国范围统一时间进行。全国范围同步进行,有利于增加流动儿童接种机会、尽量减少未接种人群,也有利于强化免疫活动的宣传动员、组织实施。为保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效果,目标人群的现场接种工作原则上应在1周内完成,特殊地区可延长至10天。如时间4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太长,一方面削弱了强化免疫在短时间内提高人群免疫力的作用,同时也会导致接种等工作人员疲劳、厌战,更容易产生“夹生饭”效应。所以开展强化免疫,应集中精力,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力争短时间完成。(六)全程督导,科学评估强化免疫活动涉及范围广,需要每个环节落实到位。督导能起到关键作用。各级卫生等相关部门应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评估阶段分别组织对下一级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以确保强化免疫各项措施的落实,保证强化免疫质量。第二章组织与准备5第二章组织与准备一、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一)成立临时小组为保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完成,各地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1.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领导小组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重要性,成立以各地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由卫生、财政、教育、公安、药监、文化/广电等部门和社团组织参加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麻示例A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领导小组组长XXXA省副省长0副组长:XXXA省卫生厅厅长XXXA省卫生厅副厅长XXXA省教育厅副厅长0成员:XXXA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XXXA省财政厅副厅长XXXA省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XXXA省公安厅副厅长XXXA省妇联副会长XXXA省残联副会长XXXA省卫生厅疾控处处长XXXA省疾控中心主任6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领导,协调和动员各有关部门,在经费、后勤和人力保障上给予充分的保证,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顺利实施。2.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技术指导小组各级在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要成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技术指导小组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处理小组,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要求,开展技术指导及现场处理工作,确保方案的正确实施。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现场接种、现场监督评价及强化免疫工作总结等具体技术指导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既往成立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的基础上,成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处理小组,做好培训沟通工作,保证人员随时出发参与调查处置工作。调查处理小组由临床医生(儿科、传染病科、神经科、皮肤科、急诊科等)及流行病学、心理精神卫生等专家组成。(二)确定各部门职责各地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共同做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根据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实施扩大免疫规划的通知》、《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精神,明确免疫规划协调机制相关部门在强化免疫活动中的职责:1.各地政府负责制定本辖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计划,提供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所需工作经费,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物资调用等工作。召开专门会议,协调和动员技术力量,安排部署辖区内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卫生部门(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的制订,强化免疫各种活动的组织、实施、督导评估和···试读结束···...

    2022-10-06 免疫学主编 免疫编辑理论

  • 《张思莱科学育儿全典 急诊急救 疫苗接种 图解珍藏版》张思莱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张思莱科学育儿全典急诊急救疫苗接种图解珍藏版》【作者】张思莱著【页数】127【出版社】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20.05【ISBN号】978-7-5127-1775-6【价格】169.00(全四册)【分类】婴幼儿-哺育-基本知识【参考文献】张思莱著.张思莱科学育儿全典急诊急救疫苗接种图解珍藏版.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20.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张思莱科学育儿全典急诊急救疫苗接种图解珍藏版》内容提要:《张思莱科学育儿全典急诊急救疫苗接种图解珍藏版》内容试读CHAPTER1意外伤害与急诊急救眼内异物如何处理洗15分钟(图1),另一家长打120急救电话。如果是生石灰,一定要先吹出我的孩子外出时眼睛进了沙子,来,再冲洗。紧急情况下,不需要找生他要用手揉眼睛,我知道这样做理盐水,自来水即可。如果是有害液容易划伤眼睛,没有让他揉。但体,应马上放倒孩子进行冲洗,哪怕不我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是不是需要用洗手或直接用饮料冲洗都行。冲洗的去医院?作用在于稀释,缩短有害物质对眼睛的损伤时间。抗感染治疗是后续的事情。A你做得非常对!孩子眼睛进人异物,如沙子、灰尘以及眼睫毛,会让他感到不舒服。有些异物由于表面并不光滑,如果孩子去揉眼睛就会造成眼球的伤害。大多数异物会随着眼泪流出来,但是有些异物流不出来,这时家长可以用生理盐水(如果家中没有生理盐水也可以用清水)冲洗眼睛,让异物流出来。操作时,一位家长左手撑开孩子上下眼皮,右手拿生理盐水或淋浴花洒冲图1002如果是无害的灰尘、沙子、眼睫毛、小虫子,滴人工泪液冲洗出来就好了。如果异物停留在眼内,可以让孩子面对光源坐下,上身稍后倾,检查上下眼睑。检查上眼睑时让孩子眼睛向下看,家长图2图3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上眼皮,轻轻向上翻另外,家长要避免让孩子接触有害液即可(图2)。检查下眼脸时只需轻轻将体、固体,如84消毒液、洁厕灵等。此类下眼皮向下外翻即可(图3)。如果发物品一定要收好、藏好。同时,还要注意现异物,可以用干净的湿棉签将异物清远离施工现场(尘土飞扬的工地、家庭装除,然后滴一滴抗生素眼药水。如果家修、切割木头的作坊)。长找不到异物就要尽快去医院请医生帮(以上部分内容摘自北京市人民政府助处理。《急救手册(家庭版)》和留美小儿眼科医生王心蕾《眼睛健康笑眯眯》)耳内异物如何处理用蚊虫趋光性,用手电筒照射,蚊虫就有可能自行爬出来(图4)。或者滴几滴消Q我孩子刚2岁,在公园玩时一只小虫好毒的植物油,让蚊虫室息死后取出。当子爬进耳朵里,孩子一直哭闹,我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去医院,医生会使该如何处理?如果孩子淘气往耳朵用乙醚或者氯仿将蚊虫麻醉后用专用的医内塞进异物又该如何处理?疗器械取出。男A孩子耳内有小虫子,家长千万不要用掏耳勺乱掏。因为这样做反而刺激小虫子更向里爬,如果爬进中耳鼓膜旁,孩子会更难受。这时家长需要冷静,仔细查看是什么虫子爬进耳朵里,如果是蚊虫,利图4003如果耳朵塞进异物,尤其是豆子类对于这样的异物,尽量去医院请医生及时的异物,家长不要硬用掏耳勺或者小镊取出,否则耳朵内潮湿,豆子等植物种子子去取,这样不但取不出来,还可能会将还有可能膨胀,会更难取出。异物推到深处,伤及外耳道,引起感染。鼻腔异物如何处理小的豆子、果核以及小纽扣、纽扣电池等塞进鼻孔中。孩子往往不告诉大人,一我的孩子已经3岁了,很淘气,今天直到鼻孔发出臭味甚至流出脓血分泌物时将一个黄豆塞进鼻孔里,我们也取不才发现。也有的是家长发现了自己试图取出来,只好去医院请医生处理。医生出,反而将异物推进鼻腔更深处。对于学用了1%的地卡因和1%麻黄素喷入龄前尤其是幼儿的家长来说,看护孩子的鼻腔才用镊子取出。请问以后再发职责绝对不能疏忽。不能给孩子玩过小的生这个情况,我能在家里处理吗?玩具、豆类、小纽扣之类的东西,孩子不能离开大人的视线,一旦发现有异物塞进A随着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再加上鼻孔,不要在家里自己处理,应及时去医院请医生来处理。好奇心强,1岁以上的孩子常常会把一些气管异物的预防与抢救了;如果家长争分夺秒进行抢救也可能不会让孩子失去生命。请您教给我过春节时,各地公开报道有几个孩子们如何抢救气管异物的患儿,以及因吃花生、开心果、年糕,发生气管平时该怎么预防呢?异物而失去了生命。这是血的教训!如果家长不大意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004A气管异物是发生在瞬间的事情,严果、纽扣电池和药片等。因为这些物件对重危害着孩子的生命,很多孩子因此失去于好奇心强、喜欢什么都放进嘴里尝一尝的孩子很容易发生气管异物。另外,家长了生命。有的孩子虽然被抢救过来,但是留下终身残疾,这对于父母和孩子都是终给孩子买玩具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生的悔恨。因此,做好气管异物的预防工的、具有3C认证安全标志的、符合相应年龄段的玩具,预防不合格的玩具小零件作十分重要。为什么孩子容易发生气管异物?这脱落孩子误吞。同时,孩子在吃东西的时候尽量少说与孩子的生理结构有关:人的会厌是食话,不要让孩子养成边走(跑)边吃东西物和空气进入的通道,食物或者空气通过会厌软骨各行其道,食物进入食道,空气的坏习惯。家长也不要在孩子吃东西的时进入气管,互不干涉、有条不紊地工作候逗引他。·旦发生气管异物,家长不要惊慌,着。但婴幼儿时期由于会厌软骨及一些神要及时、冷静地进行处理。经反射发育未成熟,所以在婴幼儿口含异如果孩子发生气管异物还能够呼吸、物哭闹、大笑,或其他意外致使婴幼儿注说话或哭出声来,且张开嘴看见异物的意力突然分散时,异物会瞬间随气流进入气管。一旦异物进了气管,气管管腔话,可以使用筷子或者小钩子将异物取出狭窄,且气管壁布满了神经末梢,这些来。如果孩子呛咳,鼓励孩子用力咳嗽,通过咳嗽将异物咳出。如果看不见异物,神经末梢密集、敏感,所以即刻反应强烈,出现呛咳、憋气、呼吸困难,进而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急诊,请医生帮发生喉痉挛,甚至呼吸停止,孩子死亡助取出。家长千万不要自行用手掏,防止多在这个时候发生。即使抢救过来,常常异物进到更深处。如果孩子面色青紫,不能呼吸,哭不因为大脑缺氧严重或者缺氧时间长,致脑出声,甚至昏迷丧失意识,家长在拨打急组织受损,成为植物人或出现智力严重落救电话120的同时应立刻采用海姆立克抢后、失语、瘫痪等。对于3岁内的孩子是不建议吃花生、救法,争分夺秒不能耽搁,争夺抢救生命的关键4分钟。如果超过这段时间,即使瓜子、开心果、核桃等坚果以及年糕、果抢救过来也会因为长时间脑缺氧致使孩子冻这类食物的,另外家长也要注意在孩子够得到的地方不能放药瓶、带有小物件发生永久的痴呆。海姆立克抢救法如下。的玩具和物品,包括衣服上的纽扣、坏的·1岁内的婴儿发生气管异物的紧急气球、安全别针、戒指、小球、笔帽、糖005处理:用一只手托着婴儿的下颌,让婴儿趴在大人的腿上(图5),咽部的位置低于身体的其他部位,否则异物会更加深入,反而更加危险。然后用另一只手掌根部用力迅速连续叩击间胛间区5次(图6)。如果不奏效,将婴儿翻转成面部朝图8上、头低脚高位(图7)。用食、中指连·1岁以上的孩子发生气管异物的紧续按压其胸骨下半部5次(图8)。如此反急处理:大人用手臂从宝宝后面环绕抱着复进行,直至异物排出。两种方法反复交他,一只手握成拳,用拇指关节突出点页替进行,直至将异物排出。在宝宝剑突和肚脐之间,另一只手握在已经握成拳的手上,连续快速向上、向后推压冲击6~10次(图9)。如果不见效,隔几秒钟重复一次。这种做法使气道压力瞬间迅速增大,迫使肺内空气排出,使阻塞气管的食物(或其他异物)上移并被排出。图5图6图9图7006···试读结束···...

    急诊急救知识试题及答案 急诊急救知识培训ppt

  • 《谈谈免疫和疫苗》赵铠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谈谈免疫和疫苗》【作者】赵铠著【丛书名】自然科学小丛书【页数】87【出版社】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02【ISBN号】14071·51【价格】0.23【分类】免疫(学科:普及读物)疫苗(学科:普及读物)【参考文献】赵铠著.谈谈免疫和疫苗.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02.图书目录:《谈谈免疫和疫苗》内容提要:《谈谈免疫和疫苗》内容试读一传染病的祸首人类的疾病种类很多,简单划分可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两大类。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不能由病人传染给其他的人,这些疾病就称作非传染病。天花、麻疹、鼠疫、霍乱等等就不同了,一不小心,很快就会由病人传染给别人,所以称作传染病。传染病的流行,对人类生命的威胁极其严重。长期以来,人类在同传染病作斗争中,逐步发现了人工免疫的科学道理,同时找到了一种有力的武器一生物制品,如疫苗。从“死神的帮凶”谈起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公元前一千多年,古埃及法老(当时的君主)拉美西斯五世的木乃伊尸体上,即留有天花瘢痕(图1),直到1977年全世界消灭天花,它在人间至少传播了二千多年。天花可以引起全身脓疱,在四个病人中至少有1人死去,幸而活存下来的,也要留下丑陋的麻坑,或者耳聋、眼瞎。因此,在天花流行猖獗的时候,人们对它产生了恐棋情绪,终日惊惶战栗。英国史学家马考菜称天花是“死神的忠实帮凶”。古时侯,人们在深感绝望的境况下,只能祈求神明保祐免受天花的袭击。如在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都供奉过天花神像。在印度,天花女神的庙字几乎遍及所有图1拉美西斯五世(公元前1160年)乡镇,无庙宇的地木乃伊脸面部留有天花瘢痕方则悬贴女神像。众多的善男信女不时为女神举行祭祀仪式,期望得到女神的庇护,但女神始终没有把人们从天花的灾难中拯散出来。又如鼠疫,它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六世纪在罗马流行时,把罗马帝国的人口整整消灭了一半。中世纪鼠疫横扫欧洲大陆,竟使二千五百万人丧失生命。因为它和死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曾被称作“黑死2病”。再如流行性感冒,它在二十世纪初曾发生的全球性的广泛流行,在一年内患病的达九亿多人,造成了二千万人死亡,这个惊人的数字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总数还多两倍。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传染病对人类生命的威胁是多么严重!其它一些传染病,如麻疹、霍乱、伤寒、斑疹伤寒等等,自古至今,也不知道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显微镜下的纷繁世界许许多多的传染病是怎样起的呢?它们的祸首又在哪里?直至三百年前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这个奥秘才开始被揭开。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一个老年人口腔里的牙垢,发现在那里生活的微生物竟比一个国家的居民还多。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到处为家,在空气里、水中、土壤内,在植物的根、茎、枝、叶上,在动物的肠道、毛、皮上,在地球上的一切有机和无机体上,都有它们的踪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绝大多数对人类的生存是有益的,这些微生物称作非致病微生物。如工业上的酿酒、造醋、制革、采矿和治金等;3核阮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鞭毛图8细菌构造示意图能观察它们(图4一1-3电子显微镜摄影,放大五万倍)。病毒也有不同的形状,有球状、丝状、杆状、砖状和蝌蚪图41痘苗病毒状(图5)。它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只能在动物和活的细胞上生长繁殖。最简单的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各种图42流感病毒病毒只含有一种核6···试读结束···...

    2022-10-06 免疫球蛋白 免疫力低怎么提高免疫力

  • 《常用畜禽疫苗使用指南》孙建宏,曹殿军主编;史同瑞等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常用畜禽疫苗使用指南》【作者】孙建宏,曹殿军主编;史同瑞等编著【页数】371【出版社】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09【ISBN号】7-5082-2559-7【分类】畜禽-疫苗-使用-指南【参考文献】孙建宏,曹殿军主编;史同瑞等编著.常用畜禽疫苗使用指南.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09.图书目录:《常用畜禽疫苗使用指南》内容提要:本书简要介绍了疫苗的基础知识、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重点介绍禽用疫苗、家畜用疫苗的特点、适用范围、使用方法等技术内容。《常用畜禽疫苗使用指南》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论示的一畜禽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特点我国是一个畜牧业大国,畜禽的饲养总数居世界首位,畜牧业已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畜禽病虫害的有效防制。我国先后于1955年消灭了牛瘟,1996年消灭了牛肺疫;口蹄疫、猪瘟、马传染性贫血、布氏杆菌病、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等一些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动物疫病也得到了基本控制。猪、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由解放初期的32%和49%分别降低为8%和18%。尽管如此,我国每年因动物疫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仍高达260亿~300亿元,由于生产性能下降、饲料、人工费用和药物消耗等造成的间接损失达800多亿元,危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有些上市畜禽的健康状况欠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老百姓要求吃“放心肉”的呼声日趋高涨。更严重的是,在某个特定时期内(几年或更长),某一动物群发病的流行,就足以使某一种或几种畜禽“全军”覆没,造成特别重大的损失。例如,1997年香港禽流感事件,由于其病原HN,对禽有极高的致病性,且有感染人的证据,造成了人们极度恐慌。香港特区政府扑杀了所有活鸡,同时也给内地造成了巨大损失,据估算仅广东省的损失就有15亿元以上。因此,集约化养殖状态下动物传染病是危害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畜禽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畜禽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发生、分布和发展有其特有规律。要·1。拟定出高效的防制对策,进一步完善疫病的防制措施,首先必须准确掌握传染病的流行和发生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加速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4点。1.病原体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这不仅对确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确定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最根本的依据。2.传染性所有的传染病都有一定的传染性。但机体在传染过程中的表现却不一致,这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抵抗力等因素有重要关系。在没有免疫的情况下,新城疫发病率可高达90%以上,而有的传染病则很低。由此可见,各种传染病的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的比例有很大差别。由于人工免疫的大量推广,使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已大幅度地下降,甚至被消灭,如牛瘟、牛肺疫等。:合3,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和周期性(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可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①散发病例以散在的形式发生。各个病例之间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的联系。确定散发的发病率水平,一般需要根据该种传染病在该地区近几年的一般发病率而定,不能对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疾病规定统一的数字标准。散发多见于畜禽对某病的免疫水平提高,或某病的隐性感染比例增高,或传播难实现的疾病以及潜伏期长的疾病。于用出②暴发是指在某一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大批同类疾病的动物。如禽流感、口蹄疫等。这些动物的发病大多是同一传染来源或同一传播途径。③流行当某个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地超过该病常年的发病率或为散发发病率的若干倍(3~10倍)时称为流行。④大流行某病在一定的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甚。2·至超出国界或洲界,称为大流行或世界流行;如果该病的发病率大大地超过了该地区一般的流行强度,波及范围又相当广泛,就可认为是大流行。(2)季节性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每年有一定的季节性升高称为季节性。季节性升高的原因主要与气温的高低及昆虫媒介密度有关。(3)地方性有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的存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饲养条件等原因,常局限于一定地区范围内发生,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丝虫病、血吸虫病、森林脑炎、黑热病等。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属于地方性传染病。(4)周期性呼吸道传染病,如禽流感、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由于动物群体免疫水平的下降,易感动物数量的积累,往往每隔一段时间出现一次较大的流行,即为流行的周期性。4.免疫性传染病痊愈后,机体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因而对同一种传染病产生不感受性,叫做免疫性。这正是用疫苗免疫预防畜禽传染病的原理所在。部分传染病,如麻疹等,一次得病后几乎不再感染,其他许多传染病发病后免疫状态均不能持续终生。所以,当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下降以至消失时,可患第二次、第三次同类传染病。(二)畜禽传染病的最新流行特点虽然畜禽传染病有其基本特征,但它们的流行特点却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实践中必须加以注意。近年来,我国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些新的特点,现分别论述如下。1,传染病的流行强度不断改变以往不少动物传染病常见突然暴发、呈流行性,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这种情况多见于新病例、新病区和病的早期以及病原毒力强的传染病。然而,由于疫苗的广泛使用和防疫措施的不断加强,以及病原变异,毒力减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烈性传染病的流行逐渐缓。3。慢,多表现为散发。例如猪瘟和鸡新城疫就是典型的例子,特别是猪瘟病毒可在母猪体内呈持续感染状态,而不表现发病和流行。同时也有些传染病则由流行缓慢变为迅速传播,如猪伪狂犬病,过去只在个别地区和猪场发生,但在20世纪90年代则呈世界流行。我国也有许多省、区、市发生此病。又如鸽I型副粘病毒(鸽瘟),过去多呈隐性感染,个别发病,而近年来却呈流行趋势,造成大批鸽子发病死亡。上述情况,说明了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正在不断发生变化。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化过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水平传播,即在同代同一水平上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例如猪瘟通过污染的猪舍、饲料和饮水等传播;二是垂直传播,即通过亲代传给子代。但目前一些常见传播途径正在不断改变,如猪瘟在有些猪场或地区则出现垂直传播。狂犬病过去一直认为是直接接触(即咬伤)后才能感染发病,现在证实,此病还可以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发病。此外,禽大肠杆菌病、鸡传染性贫血及产蛋下降综合征等多种禽传染病也出现了垂直传播。由于传播途径多样化,给防疫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只有设法切断各种传播途径,才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3.传染病的病原变异和型别增多口蹄疫病毒呈多型性和易变性,所以在一些地区每隔几年就大流行1次,甚至有些地区长年发生。据香港大学对口蹄疫病毒基因序列的分析证明,香港特区流行的毒株与台湾省、内地及外国的都有差异。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在临床上发现有3种不同的类型即呼吸道型、肾病变型和腺胃型。但是由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S蛋白形态多样性导致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多种血清型,目前经鉴定的至少有30个以上,各型之间的交叉保护性极低,所以有些疫苗免疫鸡群仍可发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在国内外均分离出超强毒株,而且正是超强毒株的出现,造成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又如链球菌有20多个血清型,过去主要以C群兽疫链球菌对动物危害严重,但近°4°来发现I型猪链球菌对猪危害也很大,禽链球菌病也时有发生。总之,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是绝对的,至于变异的快和慢、毒力的强和弱等主要取决于诸多环境和动物体因素的影响。4.传染病的混合感染目前我国许多畜禽养殖场,在疫病流行过程中,虽然采取了一系列防制措施,但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无效,继续发病死亡。经过系统诊断后,发现许多病例主要是混合感染造成的。如猪瘟与粘膜病,猪瘟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猪瘟与伪狂犬病,猪气喘病与巴氏杆菌、放线菌混合感染等等。甚至可在同一病畜、病禽体内分离到3种以上的细菌或病毒,例如传染性法氏囊病与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和传染性贫血等的混合感染。也有些病例是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同时存在。近年在各地发生的猪牛羊“猝死症”中,常可在同一病尸实质器官中分离到3种以上细菌或病毒,导致病情复杂,诊断困难,防治效果不佳,且呈日渐增多的趋势,值高度重视。动物传染病混合感染的主要特点是:①具有普遍性和复杂多变性,已引起临床兽医的极大重视;②猪病混合感染的实例中,各种病原的相关性错综复杂,互相作用或制约导致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等方面的不典型,较难确诊;③混合感染的发生,与携带病原的动物的流动、串换、集群,畜产品的交易等密切相关。5.病理变化轻微的亚临床型动物传染病增多目前动物传染病的亚临床型有越来越多的趋势,由于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给诊断带来困难,因此多数病例需通过实验室检验发现相应病原才能确诊。6.致病细菌耐药株日益增加,使细菌性传染病危害加重近年来,有些地方细菌性传染病增多,如过去对青霉素十分敏感的某些呼吸道疾病,现在用青霉素治疗,则失去了当年的疗效,而且有的致病菌具有多种抗生素的耐受性,造成这一状况原因虽然较多,但主要是由于长期大剂量滥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的结果。日前致病菌的耐药谱愈来愈广,给细菌病的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5外,有的在用药时忽略了抗生素之间的拮抗作用,同样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对此应引起充分重视。7.新出现和重新出现的动物传染病时常发生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和重新出现的动物传染病,对动物和人类的危害极为严重。(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此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新猪病。病猪表现厌食,体温升高,妊娠母猪发生早产、晚期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化胎儿;仔猪和育肥猪出现呼吸道症状,易继发合并症,死亡率高。本病自1987年在美国和1990年在欧洲发现以来,已传遍世界所有养猪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由于猪群密集、流动频繁,极易引起流行,危害极为严重。1996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证实我国已存在本病的流行。各国对此病高度重视,近年来已成为兽医研究与防制的一个新热点。(2)猪圆环病毒感染此病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猪体质衰弱、腹泻、消瘦、贫血,有的猪发生呼吸困难,出现黄疸,不易痊愈。本病侵害哺乳猪和育肥猪,还可以引起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1982年首次发现猪圆环病毒,迄今已有许多国家证实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如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和西班牙。我国也已发现本病。(3)牛海绵状脑病本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新传染病,以进行性致死和神经退变为特征,主要临床症状为惊恐、感觉过敏,共济失调,人也可感染此病。本病于1985年发生于英国,1986年定名为牛海绵状脑病。目前,除英国外,法国、德国、瑞士和葡萄牙也有发生。本病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意义已引起病毒学家和疫病研究学者的极大兴趣,是继艾滋病之后的又一个研究热点。(4)尼帕病毒病本病于1997年在马来西亚Niah城首次发现,是一种严重危害家畜、家禽和人类的新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为RNA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能引起广泛的血管炎,感染者有发热、严重头痛、脑膜炎等症状。是继英国疯牛病、台湾岛猪口蹄疫、香港禽流感后,又一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恐慌的人畜共·6····试读结束···...

    2022-10-06 畜禽疫苗给药的主要方式 畜禽 疫苗 视频

  • 《乙型肝炎与疫苗问答》姜源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乙型肝炎与疫苗问答》【作者】姜源编著【页数】108【出版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1【ISBN号】7-207-00294-7【价格】$0.85【分类】乙型肝炎(学科:问答)乙型肝炎-疫苗(学科:问答)疫苗-乙型肝炎(学科:问答)【参考文献】姜源编著.乙型肝炎与疫苗问答.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1.图书目录:《乙型肝炎与疫苗问答》内容提要:《乙型肝炎与疫苗问答》内容试读第一章肝脏与乙型肝炎为什么说肝脏是重要的生命器官?人类要生存,机体就要进行新陈代谢。肝脏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中心站,从胃肠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等,或有害的物质,如毒物、毒素等都要经过肝脏来处理。肝脏如同一座巨大的化工厂和营养库,可以制造和贮存人体需要的各种物质。所以说肝脏是最重要的生命器官。脾脏手术摘除后,人仍然能够生存,而失云了肝脏,生命就不能维持。肝脏有哪些新陈代谢功能?新陈代谢是生命存在的基本保证,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如果新陈代谢停止了,生命也就停止了。食物消化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关营养物质的代谢几乎都需要有肝脏参与。我们通过动物实验会清楚的看到肝脏的重要性,如果把实验动物的肝脏全部切除,这个动物很快就死亡了。1。肝脏参与糖代谢过程。对糖的贮存,分布和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是恒定的,空腹时血糖的浓度为每100毫升血液中含80~100毫克。饭后,食物在胃肠道内分解成葡萄糖,一部分直接入血1液循环供人体利用,大部分经肝细胞合成肝糖元,贮存于肝脏。当饥饿、劳动、发热时,血糖浓度下降,此时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提高血糖的浓度,维持血糖的正常平衡。肝脏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将多余的蛋白质,脂肪转变为糖元。在机体营养状况好肝糖元贮备丰富时,可以保护肝脏免受损害。2。肝脏参与蛋白质代谢过程。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形式。人体的各部组织均由细胞构成,而人体组织中各种各样的细胞,主要是由蛋白质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是氨基酸。···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胃肠液消化分解成为氨基酸而被吸收,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经肝细胞作用氨基酸重新合成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一部分贮存于肝脏内,:另一部分进入血液循环,供全身各器官组织需要。当食入的蛋白质减少时,肝细胞可将贮备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供机体利用。肝脏合成的蛋白质约占全身合成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其中有全部的白蛋白质,部分α一球蛋白,B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其他一些凝血因子等。当肝脏受到严重损害时、血浆白蛋白显著下降,往往出现浮肿和腹水,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合成减少,可致凝血时间延长及发生出血现象。肝脏是氨基酸代谢的重要器官,具有将一种氨基酸经脱氨基、转氨基作用变成另一种氨基酸的功能,并能将氨基酸分解中产生的氨合成尿素,经肾脏排除。当肝脏受到十分严·2…重的损害时,由于肝脏合成尿素功能发生障碍,血中氨增加是导政肝性昏迷的原因之一。肝脏在血红蛋白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把血液运来的间接胆红素改造成直接血红素,由胆汁排入肠内。由肠道吸收的胆素原,大部分由肝脏重新排入肠内。当机体患肝病时肝脏功能受到损害,肝驻改造、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血中胆红素的浓度增加,便形成黄疸。3。肝脏参与脂肪代谢过程。肝脏是分泌胆汁的唯一场所,胆汁直接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汁中含有胆红素和胆汁酸,脂肪的消化和吸收需要依靠胆汁来完成。食入的脂肪在消化道分解成为脂肪酸和甘油而被吸收,在体内再合成中性脂肪,贮存于皮下、腹部、臀部等处。一部分脂肪酸合成磷脂和胆固醇分别进入脑、心、肝、肾和血液中,供其利用。肝脏能氧化脂肪酸,产生酮体。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少量的酮体可为肝外组织提供部分能量。但在肝脏功能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大量酮体产生,可致中毒。脂肪约占人体重的10~20%,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脂的各种成分是恒定的,其比例靠肝细胞调节。当脂肪代谢素乱时可引起肝脏某些病变,如脂肪沉积于肝脏内形成脂肪肝。4。肝脏参与维生素代谢过程。肝脏是维生素A、B、C、D、E、K和叶酸等多种维生素贮存和代谢的场所。肝脏分泌的胆汁是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必要条件,肝脏可将胡萝卜素转变为维生素A、并加以贮存。当肝脏发生明显损害时,即使有足够的胡萝卜素,也不容易转化为维生素A。肝脏内维生素A贮存减少,病人会出现皮肤粗糖,毛囊角化,夜盲症●3●备用,参与食物消化,特别是对脂肪的消化。胆汁是重要的消化液,当吃了油腻的食物时,胆囊就开始有节律地收缩,使胆汁流入肠道,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如果肠道内没有食物,胆汁就在胆囊内贮存,待必要时再排入肠道。如果胆道堵塞不通,胆汁不能排入小肠,就会降低小肠消化脂肪的能力,病人可产生腹泻,出现所谓“脂肪痢”,会影响人体摄取必须在脂肪中溶解才能被吸收的一些维生素,如维生素A、D、K等。由于胆汁不能进入肠道,血液中的胆盐浓度就会上升,渗入皮肤,能引起皮肤瘙痒,心跳减慢。胆汁中胆红素不能进入小肠,则会引起黄疸。胆汁能刺激肠壁,使肠液分泌增加,促使肠蠕动,增强消化能力。肝脏有凝血作用吗?肝脏在凝血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肝脏损害严重时或阻塞性黄疸的患者常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当血液流出血管后,在凝血活酶和钙离子的作用下,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然后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变成纤维蛋白,随即形成血凝块。其中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均由肝脏合成。如果肝脏缺乏脂溶性的维生素K时,便不能生成凝血酶原,而肠道中如无胆盐存在时,维生素K就不能吸收入肝脏。即使有维生素K,而当肝脏受到严重损害时也不能分解成凝血酶原。乙型肝炎是新发现的传染病吗?有些人认为乙型肝炎是新发现的一种传染病,其实不·然。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早有类似肝炎的记载,如《黄帝内经》中已有“溺黄、目黄者日黄疸”,“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黄、黄疸也”。公元前就有人明确地指出,黄疸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当时将这种病称之为“时行热病”。在近代的中国医学,对这种传染性黄疸的病因、症状、类别以及治疗等都有更详细的记载,如《沈氏尊生》书中的,“瘟黄”一文说:“又有天行疫后,以至发黄者,俗谓疫黄,杀人者最多,蔓延亦烈”。这可能就包括乙型肝炎在内的病毒性肝炎。国外对肝炎也是逐步才认识清楚的,只有在近百年来才认识到肝炎具有传染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肝炎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世界性传染病。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本世纪七十年代通过血清学方法才将肝炎的病因搞清楚,认识到肝炎是多种病原引起的,主要病原因子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所以说乙型肝炎并非是新发现的传染病,而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只是过去对它认识不足,近年来对它认识愈来愈清楚罢了。乙型肝炎病人有哪些主要症状和体征?1。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腹胀、溏便或便秘等。2。疲乏无力:是乙型肝炎最常见的症状。轻者工作效率下降,懒惰,重者全身疲乏无力、双腿沉重。3。黄疸:黄疸是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突出表现。先见于巩6g.···试读结束···...

    2022-10-06 问答库 问答诸天

  • 《畜禽疫病及疫苗使用手册》杨梅芳等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畜禽疫病及疫苗使用手册》【作者】杨梅芳等编【丛书名】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丛书【页数】166【出版社】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10【ISBN号】7-109-02574-8【价格】$2.80【分类】家畜疾病-疫苗(学科:手册)疫苗-家畜疾病(学科:手册)禽病-疫苗(学科:手册)疫苗-禽病(学科:手册)【参考文献】杨梅芳等编.畜禽疫病及疫苗使用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10.图书目录:《畜禽疫病及疫苗使用手册》内容提要:本书内容包括畜禽疫病防治与兽用生物制品,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措施,畜禽主要疫病及其疫苗使用,兽药管理及兽用生物制品监察制度等5大部分。《畜禽疫病及疫苗使用手册》内容试读一、畜禽疫病防治与兽用生物制品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分布极广的微小的生物,用眼睛君不见,需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儿百甚至儿十万倍才能看见,这些微小生物叫做微生物。徽生物构造简单,繁殖快,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放线菌和真菌等等。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无害。仅有少数可引起人或动植物的各种传染病,这类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一)病原微生物与传染能引起动物疫病的细菌或病毒等称为致病微生物。致病性是微生物“种”的特征。病原微生物都有一定的特异性,就是某种微生物只能引起特定的传染病。但是同一种微生物的不同菌株或毒株之间,其致病力的大小往往不同,菌株或毒株的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蠢力。1.病原微生物致病的物质基础病原菌(毒)侵入畜禽体内,克服动物体的防御机能,破坏动物体的生理平衡才能引起发病,这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毒力,侵入的数量以及是否达到机体的适当部位。细菌的毒力主要表现在其侵袭力和毒素的强弱。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动物体防卫屏障,侵入组织中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主要是细菌细胞表面结构荚膜和细菌分泌的酶类起作用。细菌荚膜中的多糖和肽类成分与它们的抗吞噬14作用有关,此外,还与抗抗体和抗补体活性有关。细菌分泌的多种胞外酶,本身并不具有毒性,但在传染过程中有一定的意义。例如,大多数致病性金黄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礙固酶能加速动物体血液凝固,保护病原菌不被吞噬或受抗体的作用。溶血性链球菌可产生溶纤维蛋白酶,能将已凝固的纤维蛋白迅速溶解,有利于细菌在组织内的蔓延扩散。构成病原细菌毒力的另一种成分是细菌毒素。有一部分细菌在自身增殖过程中能产生强有力的特殊燾性物质称为外毒素,另一部分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不释放到外界环境中而与细胞成分相连接的毒性成分,称为内蠢素,它们只有在微生物死亡和菌细胞溶裂后,才释放出来。外毒素作用的方式包括坏死性,麻痹、溶血、肌肉痉李、心脏毒、小肠过度分泌液体、杀白细胞性等。内毒素主要引起动物发热、糖代谢紊乱、血管舒缩机能紊乱,活化凝血系统导致微循环障碍,使重要器官供血氧不足从而发生休克。细胞内寄生的病毒,其毒力构成与细菌有很大的不同。病毒进入动物体内,引起的致病作用是病毒和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2.畜禽疫病传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动物发生传染与否,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是首要条件。病原微生物必须具有一定的毒力能抵抗和破坏动物体的防卫机能,侵入体内扩散,进而发育繁殖、而且侵入体内,有一定的入侵门户。侵入数量也是重要的因素。具有一定蒂力的病原微生物侵入一定数量才能引起传染。动物种类不同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也不同。动物在感染后发病前,有一个潜伏期,其长短常因病原微生物毒力和动物体反应性不同而异。在潜伏期中,一般无临床表现。一旦引起动物体反应,如体温升高,全身不2适等,即进入前驱期。有些传染病在潜伏期后立即发病。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毒力、数量、机体的反应性等。大多数传染病康复后,可获得长短不等的特异性免疫力。在动物机体防卫机制健全而有一定防御力,但又不能消灭入侵者时,病原微生物虽侵入并能生存,但不能大量繁殖引起发病,在这种情况下动物不表现临诊症状,但病原可长期存活在动物体内。这种动物成为带菌或带毒者是危险的传染源。由于微生物种类不同以及动物机体防卫能力各异,有的微生物只局限于侵入局部,这种情况称为局部传染;有的可向其组织深部和其它部位扩散,而呈现全身感染。细菌或病毒侵入动物血流,但不在其中繁殖,仅通过血液进入其它器官或组织中,称为菌血症或病毒血症,有时不仅存在于血液和组织中,而又大量繁殖并产生病理变化时称为败血症,引起多数组织和器官化脓的称为脓毒败血症。由于毒素进入血流和淋巴中使机体中毒称为毒血症。病原微生物除了在动物体中发育繁殖致使动物体发病外,还可通过动物分泌或排泄物不断向体外排泄。所以,传染病流行时动物的任何排泄物、分泌物都是危险的传染源。((二)畜禽免疫力产生机制动物体的抗传染能力,除了年龄、营养状况等以外,最活跃的因素是机体的免疫力。它是动物体防御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有害作用的生理保护性机制。这种机制极其复杂,但总的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为天然的非特异性免疫即先天性免疫;另一类为生后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即获得性免疫。前者是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由于机体长期与病原体斗争而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机能,它可以和其它生物学特性一·起遗◆3传:后著是动物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体及其产物的刺激而获得的免疫力,有高度的特异性。获得性免疫可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获得性免疫的类型可表示如下:天然的一母源抗体被动免疫人工的一免疫血清天然的一自然感染康复弱毒苗获得性免疫活苗异源苗主动免疫人工的死苗代谢产物或亚单位组份苗1。免疫系统和参与免疫力的活性因子动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巧妙而复杂的免疫系统,它包括参与免疫应答的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称为免疫器官。我们把在胚胎早期出现的淋巴样上皮结构,并参与免疫细胞形成、诱导、分化成熟的器官称为一级免疫器官,它们包括骨髓、胸腺和法氏囊。骨髓是体内重要的造血组织,骨髓中的多功能干细胞是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前体细胞。淋巴干细胞进入胸腺,被诱导分化成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T淋巴细胞或T细胞,它参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另一些淋巴干细胞进入法氏囊或类同组织,被诱导分化为囊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淋巴细胞或B细胞。起源于胚胎晚期的中胚层并持续存在于整个成年期,使T、B细胞定居,对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称为二级免疫器官或外周免疫器宫,包括脾、淋巴结、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4····试读结束···...

    2022-10-06

  • 疫苗工程学》窦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疫苗工程学》【作者】窦骏主编【页数】417【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0【ISBN号】978-7-5641-0969-1【价格】45.00【分类】疫苗-研究【参考文献】窦骏主编.疫苗工程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疫苗工程学》内容提要:本书总论部分,介绍了疫苗理论、技术、研制流程、应用、计划免疫、市场管理及疫苗相应法规,对传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核酸疫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新疫苗研究及开发的新技术和新信息;各论部分,按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真菌类疫苗、寄生虫类疫苗、肿瘤疫苗等分《疫苗工程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疫苗学概述自古以来,人类对瘟疫就怀有巨大恐惧,本能地想方设法来预防或阻止瘟疫的传播或流行。尽管古代社会对瘟疫缺乏科学的认识,但在长期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预防瘟疫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以毒攻毒”的观念。天花曾是人类历史上的烈性传染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之一。17世纪中叶,在欧洲,患天花死亡者达30%。我国早在宋朝(11世纪)已有吸人天花痂粉预防天花的传说。到明代,即公元17世纪70年代左右,则有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正式记载。从经验观察,将蘸有疱浆的患者衣服给正常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磨碎成细粉,经鼻给正常儿童吸入,可预防天花。这些方法经陆上丝绸之路西传至欧亚各国,经海上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国家。英国于1721年流行天花期间,曾以少数犯人试种“人痘”预防天花成功,但因当时英国学者的保守,未予推广。由于种“人痘”预防天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故这一方法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用“人痘”预防天花就是基于“以毒攻毒”的认识,对以后人类寻求预防天花的方法有重要影响。如在18世纪后叶,英国乡村医生EdwardJeer(爱德华·琴纳,1749一1823)观察到牛患有牛痘,局部痘疹酷似人类天花,挤奶女工为患有牛痘的病牛挤奶,其手臂部亦易得“牛痘”,但却不得天花。于是他意识到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为证实这一设想,他将牛痘接种于位8岁男孩手臂,2个月后,再接种从天花患者来源的痘液,只致局部手臂疱疹,未引起全身天花。他于1798年公布了他的论文,把接种牛痘称为“Vacciatio”(拉丁语中,牛写为Vacca),即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在琴纳年代,人们全然不知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所致,而他在实践观察中,总结发现的种牛痘预防天花,既安全又有效,是一划时代的发明。接种牛痘在19世纪初至中叶在欧洲广泛推广。由上述可见,疫苗(vaccie)一词与琴纳所用天花牛痘苗有关,即利用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经过严格复杂的技术工艺制造的生物制品。通过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相应传染病的目的。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当今已有多种疫苗疫苗的研究、制造、检定、使用和管理已经成为一门具有特色的学科。疫苗学(vacciology)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它是集微生物学、传染病学、免疫学、病理学、化学、药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现已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疫苗学一词已在近代的书刊中山现,疫苗学的内涵包括疫苗的研制、开发、使用和管理等,可见,疫苗学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传统的疫苗学以预防传染病为主,包括人用疫苗学和兽用疫苗学,主要用于健康人和家畜。近年来,由于人类与疾病斗争和社会的需要,随着上述各学科发展,出现了治疗性疫苗,如抗肿瘤疫苗、抗感染疫苗和免疫避孕疫苗等。广义而言,治疗或短期用的抗血清免疫球蛋白也包括在疫苗学之中。此外,尚有“鱼疫苗”,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报道,鱼类有免疫反应。后来抗生素的应用成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措施,直至20世纪70年代由于化学治疗药的抗药性一1及价格较贵,鱼疫苗又再度兴起,近年已成为疫苗学的一个分支。本书以介绍人用疫苗为主,系统论述疫苗的研制、开发、使用、管理、市场和主要相关理论、技术及各种常用疫苗,特别是人用预防性主动免疫疫苗。第二节疫苗学发展简史疫苗学对人类的贡献是任何其他学科都难以与之相比的,因为它使多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或瘟疫得到消灭或控制,拯救了数亿人的生命,是医学史上最为广泛和有效的保障健康的办法,但疫苗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一、疫苗学发展经验时期在有历史记录的早期,人类就有了对疾病和免疫的记载,经过长期的实践,疫苗的研究逐步完善,才使得多种疫苗当今能在人类广泛使用。(一)人类对免疫的记载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发生科学史上的革命,自然规律取代超自然的观念控制。古希腊医药的先驱Hiocrate医生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认为疾病不是由于神秘和不可思议的影响造成的,而是气候和大气的影响干扰了体液的结果。他的结论用现代医学观念来分析是不正确的,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根据观察和实验而作科学推论的原则。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著名医生Gale的医学和哲学著作进一步推动了流行病学的革命,他认为大气的变化、个体的易感性以及某种程度上接触感染原对流行病均起作用。这种模糊的观念直到16世纪法国巴斯德时代才被人们所接受。公元前1世纪,人们曾认为喝亚致死量感染后的鸭血能防病。约1个世纪后,Eldr建议用疯狗的肝治疗狂犬病。非洲曾以同类的某些物质免疫预防蛇毒及其他毒物。而在中国则很早就有“以毒攻毒”的说法。人患天花病愈后可获得免疫,这是人类最早有关免疫的知识。最早的记载在公元前590年。在印度波斯曾用经皮肤接种的方式,即将粘有感染材料的棉花敷于划破的皮肤,并保持1年;在波斯也曾有吞食结痂的记载。当然这种原始的“免疫”措施未能有效控制当时的天花流行。(二)爱德华·琴纳的贡献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经过长期观察,认为牛痘(cowox)[他称之为牛的天花(cowmallox)]可以保护人的天花(mallox)。他给人接种牛痘,并在人体多次传代。正如前述,琴纳的实验证明,轻微的牛痘可以预防人的天花,所有这些被接种牛痘的人以后接种天花无严重反应。但琴纳的论文却被当时英国皇家学会拒绝,理由是证据不充分。1798年,他自费出版的论文受到圣乔治医院著名医生GeorgePearo的重视并证实了琴纳的发现。尽管当时已进行广泛免疫接种,但天花仍然流行。直至1840年才终止用天花病人的结痂粉给人吸入的危险接种方法。(三)免疫接种在全世界展开琴纳的论文发表2年后,美国哈佛大学医生BeiamiWaterhoue在推行免疫接种(vacciatio.)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曾被称为“新世界的琴纳”,他坚持免疫接种的改革事业,并保持着与从未相见的琴纳的友谊关系。后来,Jeffero总统任命他为美国国家疫苗学研究的联邦疫苗代理人。19世纪初,法国、丹麦、瑞典、俄国和德国等国家开始免疫接种牛痘苗一2一预防天花。二、疫苗学发展实验时期(一)巴斯德减毒活疫苗给免疫学带来了黄金时代琴纳的工作全凭经验,但他并不知道种牛痘能预防天花的机制。当时法国的有机化学家巴斯德对疾病产生和恢复的机制很有兴趣,他的研究工作使他成为现代免疫学的创始者,也使后来的郭霍和德国学派有可能进一步发展观察技术,发现致病微生物。巴斯德在创建细菌发酵和疾病的理论以后,用减毒的微生物制成鸡霍乱菌疫苗。起初,刚从病鸡分离到的标本迅速接种到健康鸡,鸡很快死亡;当他休假2个星期以后,使用已存放2周的培养物给鸡接种时,发现并不产生典型的疾病,大量的鸡恢复了健康。一次偶然的机会巴斯德发现,强毒细菌给接种过减毒细菌存活下来的鸡再次接种,这些鸡只发生轻微的症状而全部存活。巴斯德将鸡霍乱病原培养物在室温长期放置而减毒,这种疫苗曾用于很多农场的动物。很快,鸡霍乱疫苗被广泛应用。1880年,巴斯德借鉴了兽医学家加热或以碳酸处理炭疽感染动物的血制造羊用粗制疫苗方法,采用了减毒纯培养物,进行了温度、氧及其他物理因素对细菌影响的实验。并与医学界和兽医界合作,将炭疽杆菌培养于42~43℃,制成人工减毒活菌苗。巴斯德并未忘记伟大的先驱者琴纳,他将用于免疫的炭疽培养物称为“vaccie(疫苗)”,活的减毒炭疽疫苗在法国使用几年,羊的发病率从10%降至1%,牛的发病率从5%降至0.35%。1885年,巴斯德研制了狂犬减毒活疫苗。巴斯德刚要开始研究复杂的疫苗时不幸残疾,但他并未放弃对狂犬减毒活疫苗的研究。他首次将这种很小的在病犬的脑、脊髓生长的病原体命名为“病毒(viu)”,意思是简单的毒物。当时尚不知的病原体是狂犬病病毒。巴斯德将病原体经免脑传代,亦能获减毒株,制成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不仅预防了牲畜间的严重传染病,使畜牧业得到发展,且预防了人的多种传染病。用巴斯德方式处理过被疯狗咬伤的人的狂犬病发病率约为1%,而未处理人群的发病率高达15%一20%。为纪念他的成绩,1888年创立了巴斯德研究所。巴斯德死于1895年。(二)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郭霍德国医生郭霍(RoertKoch,1843一1910)和巴斯德被公认为微生物学奠基人。郭霍在确认传染病的病原体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发明了将细菌固定于玻片并干燥和染色的方法,能更精确地在显微镜下对细菌进行观察。他还发明了培养基,可从病人排泄物或其他标本中分离出单个的菌落。经过一系列实验,他提出了确定病原菌的标准,即著名的郭霍法则(Koch’otulate),即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而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中;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该纯培养物接种到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纯培养。郭霍法在当时对鉴定病原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奠定了微生物致病性研究基础。由郭霍和他带领的一大批学者相继发现了许多对动物和人体致病的病原菌,如结核杆菌、霍乱弧菌、脑膜炎奈瑟菌、痢疾志贺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等。郭霍和他的助手们将结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给动物注射,实验动物出现炎症,甚至溃疡,郭霍认为可能是机体清除细菌的防卫和免疫反应,而未感染过结核杆菌的动物无反应。郭霍等曾试图以此作为疫苗,虽然未获成功,但老结核菌素(oldtueri)至今仍用于诊断结核病。当时他已注意到迟发性过敏现象,在基础免疫的研究上起了重要的作用。-3(三)死疫苗对死疫苗的研究始于1892年,英国细菌学家A.E.Wright的主要兴趣集中在马耳他热和伤寒,在那个年代对疟疾、结核和伤寒等引起发热的疾病不易区别,更不可能区别伤寒和副伤寒。Wright以活的和死的伤寒菌苗在猴和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导致他发热数周。后来他集中于死菌苗研究,53℃杀死伤寒菌培养物,再加0.4%来苏水。虽然这种疫苗局部和全身反应仍很重,但对机体表现出保护作用。(四)毒素和抗毒素免疫法国著名临床医生PierreBretoeau于l825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个咽喉手术,他亲眼目睹了朋友的4个病儿中有3人死亡,在得到病人父母的允许后,他对幸存的第4个孩子进行了手术,被该手术救活的儿童一直活到71岁。19世纪末,白喉是死亡率极高的疾病,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曾被误认为患白喉而死(实际上为葡萄球菌引起的咽炎和喉炎)。当时,郭霍的助手首次将白喉病人咽喉的白喉菌培养于含浓缩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上,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发现白喉细菌可产生剧毒的毒素,可使动物致病导致死亡。后来,巴斯德的学生证实用肉汤培养细菌几天后,这种无菌的滤液与白喉菌一样可杀死实验动物,这种可溶性的物质被称为毒素(tox)。郭霍的一些助手进行了成功的实验,将白喉菌培养物的提取物注射给动物,他们发现一旦存活下来的动物对再次注射毒菌有耐受力。德国EmileBehrig和日本人几乎同时发现,亚致死量的活的或杀死的白喉或破伤风培养物均能使动物产生抗数倍致死量的活菌或毒素的攻击。不久他们又发现,甚至极微量的白喉肉汤培养物滤液,也可使动物产生抗体。这些有抗体的动物血清转移给未免疫动物,可使后者有抗病能力。如动物已表现症状,则转移的抗血清可有治疗作用。20世纪开始,抗毒素成为全球用来预防和治疗白喉的手段,开始用毒素免疫马,产生的抗毒素混合物来制造抗毒素。l904年,AlexaderGley在伦敦用甲醛处理毒素得到白喉类毒素。E.Loewever在维也纳用甲醛处理过的破伤风毒素免疫马和其他动物。用甲醛杀菌的瓶子装的毒素,其毒性大降,而免疫原性保留。偶然发现甲醛可解毒变成类毒素。l90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Behrig用毒素与抗毒素(atitoxi)的混合剂(TA)给动物免疫。直到1913年,Behrig制造了近于中性的相对安全的混合物开始用于人的免疫。维也纳大学小儿科医生BelaSchick发现了一种皮内实验:在人皮内注射一定量的白喉毒素,局部反应取决于血清中抗毒素的水平,此即著名的锡克式实验。人体使用马抗血清时发现有过敏现象,后来知道是机体对异种蛋白的免疫反应。1910年,有学者在以硫酸铵或硫酸钠沉淀法部分纯化了马抗血清,大大减轻了过敏反应。1914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破伤风抗毒素的使用,使破伤风梭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五)早期细菌疫苗的研制1.伤寒、副伤寒、霍乱、痢疾英国军队于1904年开始应用伤寒疫苗,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伤寒病大大下降。1916年开始使用伤寒副伤寒甲乙联合疫苗。早期霍乱从症状上容易与痢疾等其他肠道感染混淆。1883年,郭霍获得证据,霍乱病由像“逗点”样的霍乱弧菌引起。l884年,西班牙细菌学家JaimeFerra第一个制造了霍乱减毒活疫苗,但不良反应太大。以后,WaldemarHaffkie(1892)、WIhelmKolle(l896)先后进行了多年研究,制成了霍乱疫苗,但免疫效期只有6个月,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霍乱死菌苗用于军队却起了作用,当时曾出现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疫苗。1896年,日本痢疾大流行,发生90000病例,有20000人死亡。KiyohiShiga从病人的4粪便中分离到了痢疾菌,并发现能与病人血清凝集。1900年,Shga制造了抗血清,随后,美国人SimoFlexer分离出另外的痢疾菌。尽管痢疾疫苗自l903年开始应用,但至今痢疾疫苗对预防和治疗的价值仍无定论。2.鼠疫(Plague)又称黑死病,由于鼠类为重要传染媒介,故中文称它为鼠疫。此病早年在欧洲流行猖獗,14世纪欧洲有330万人死于此病,占总人口的33%。1664一1665年,伦敦发生历史上最大的鼠疫流行,死亡80000人。中国民间曾有“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墙垛”的传说,可见中国鼠疫曾经流行之严重。Kitaato和Yeri于1893一1894年在香港流行鼠疫时分离到鼠疫的病原体,即鼠疫杆菌,他们将鼠疫杆菌感染大白鼠,可使其致死。1895年,Yeri等首次研制出加热灭活全菌体死疫苗。1902年,Weldemar等研制的鼠疫疫苗在人群中接种,显示了较好的预防效果,未免疫人群的发病率为7.7%,而免疫人群的发病率仅为1.8%;死亡率从60.1%降至23.9%。3.结核杆菌郭霍是结核杆菌疫苗研究的3位英雄之一。虽然他未获成功,但他的基础免疫研究为后来的卡介苗的成功研究奠定了基础。卡-介(AlertCalmette,1863一l933CamilleGuéri,1872一1961)二氏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过13年230次传代,获得毒力减弱但保留该菌免疫原性的变异株,即卡介苗(BacilluofCalmette-Gueri,BCG),于1921年用于结核病的预防4.布氏杆菌、流行性脑膜炎和嗜血流感杆菌1887一1893年先后分离出这些病的病原体,并进行了疫苗研制。(六)早期病毒疫苗的研制人类与之斗争最早的疾病即天花,自使用牛痘苗以后,天花在全世界的流行逐渐减少。疫苗在防病方面的作用已受到充分肯定,直至WHO宣布天花已在全球消灭。除了这一典型范例外,人类早期病毒疫苗的研制还有:1.流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感在欧洲流行造成人员大量死亡。1932年,英国流感再度流行,Laidlaw等将病人鼻腔冲洗液经过除菌过滤再给白鼬鼻腔感染,引起发病,首次证明病原为非细菌,随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发现病人血中有中和抗体。1934年,流感病毒经白鼬传代后再传给实验动物小白鼠,发现只有经鼻腔滴入病毒,才能引起白鼬、小白鼠和猪感染,而皮下、肌肉和静脉注射可引起抗体的产生,但不发病。1937年美国和英国研制出首批活疫苗,但考虑安全原因没有正式使用。后来在流行中发现了不同型的病毒,即流感甲、乙型,而且互相不保护。1943年和1946年美国使用流感疫苗,显示出很好的预防效果,但奇怪的是1947年的效果不好。后来发现,甲型流感在流行中已变异为甲1型。最后总结出流感病毒约每10年发生变异。1949年在纽约发现丙型流感病毒,1957年中国西南大流行时确定了甲2型或称亚洲型。2。黄热病这是由特殊蚊子传播的疾病。最早的大流行1900年发生在美国驻古巴的军队当中。以WalterReed少校为首的一组人员在古巴研究了黄热病。该研究组人员Carlo让咬过病人的黄热蚊(后来归类于埃及蚊)咬自己,结果发病,从而证明此蚊为该病的传播者。1901年该组另一成员Carroll将一患者的血滤液给3个志愿者注射,其中2个人有典型的发病症状,从而确认黄热病的病原体为病毒。1927一1930年先后有5位科学工作者因研究黄热病而被感染致死。英国的MarhallFidlay和EdwardHidle于l929年将病死的猴肝和脾以酚及甲醛处理后再感染猴,可以使猴子得到免疫,血清中有保护抗体。1930年,MaxTheiler将黄热病病毒注射入小白鼠脑内,引起脑组织炎症,预先注射免疫血清,则可保护小5鼠。后来,Theiler和其他科学家用经过多次小鼠传代后和组织培养传代的病毒制成减毒疫苗,1935年第一种减毒疫苗与抗血清在智利使用,1937年,减毒株17D鸡组织培养制成的疫苗开始成功地使用。1939一1945年战争时期,17D疫苗起了很大作用。1951年,Theiler因对黄热病研究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小儿麻痹由脊髓灰质炎疾病引起病人麻痹,肢体萎缩,主要感染对象为儿童,故称小儿麻痹(ifatilearalyi)。l909年奥地利报道将此病传染给猴子。同时美国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的SimoFlexer和PaulLewi将病人鼻腔和咽喉的冲洗液过滤涂菌后接种猴引起感染,从而证实病原为病毒。同时发现猴子病后的血清传给其他猴,可以使猴抗病;猴病后也获得对再感染的抵抗力。1916年,美国曾发生大流行,引起27000人患病,6000人死亡,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也是受害者之一。1930一1941年的报道表明,注射抗血清有一定好处;1951一1953年曾用血清中丙型球蛋白来治疗小儿麻痹病人对某些病例有效,但总的结果表明:一旦确诊为脊髓灰质炎,给予抗血清已为时过晚,用免疫球蛋白来治疗小儿麻痹病也不是有效方法。1949年以前曾试图制造疫苗,但都未成功。美国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的JohEder、.FrederickRoi和ThomaWeller1949年用人胚胎或成人的非神经组织细胞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获得成功。他们还发现了这类细胞的一些细胞病理学变化,以判断病毒是否生长的指标。以后用猴肾细胞培养该病毒又获成功。1954年他们因此得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9年,另一重要成果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DavidBodia及其同事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有3个型,各产生其对应的抗血清。1952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HowardHowe,接种3个型的甲醛解毒的疫苗给猩猩和6个人,均产生抗体并持续数月。目前用于小儿麻痹的疫苗主要是索尔克(Sak)疫苗和口服减毒活疫苗。美国匹茨堡大学的细菌学教授JoaSalk受Eder成功的影响,开始研究并证实了Bodia脊髓灰质炎病毒有3个型的实验结果,并以猴肾组织培养制成3个型的甲醛灭活疫苗。美国AlertB.Sai在1953一1955年成功地开展了口服减毒活疫苗的研究。至1957年,共试用了31万只猴子,160个猩猩,240个人,包括沙宾(Sai)本人及其家人,均表明安全。并发现口服减毒活疫苗以后有抗体产生,减毒病毒可经过粪便排出而在人群中传播。减毒病毒在肠内繁殖可妨碍被感染的野生有毒病毒的繁殖。中国至今仍采用此类口服减毒活疫苗,疫苗的效果很明显。4.麻疹阿拉伯作家Rhaze于公元10世纪首次对该病记载。早年曾与天花和猩红热混淆,到I7世纪英国海波格拉底医生ThomaSydeham临床上对这3种病加以区别。麻疹在没有疫苗之前,是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的疾病。如印度1959年84500人死于麻疹。患麻疹后可以有很长时期的免疫,因此较早有人使用被动免疫。1925一1927年用血清预防的方法由Coema引入英国。l939年,英国MarhallFidlay和FredericMacCallum首先提纯丙型球蛋白。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的EdwiJColi改用酒精提纯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曾在麻疹流行中发挥了预防作用,但是这仅是短期临时预防措施。1954年,哈佛大学的Eder和ThomaPeele首次以组织培养分离出麻疹病毒。Eder曾分离小儿麻痹病毒,他后来还分离了风疹、水痘和鸡痘病毒以及埃可病毒。他与他的同事将麻疹病毒用鸡胚来培养。经鸡胚传代的病毒对人已减毒,并以Edmoto株减毒病毒首次制造了疫苗。另外,还有先用甲醛杀死的死疫苗给予1次或2次免疫,然后再注射活疫苗等不同免疫程序。我国当前主要用减毒活疫苗用于麻疹预防,安全性已有保障。6···试读结束···...

    2022-10-06 epub电子书官网 epub电子书论坛

  • 《慢病毒疫苗的开拓者 沈荣显传》李可宝,林跃智,李妍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慢病毒疫苗的开拓者沈荣显传》【作者】李可宝,林跃智,李妍著【丛书名】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页数】248【出版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5【ISBN号】978-7-5046-7452-4【价格】68.00【分类】沈荣显(1923-2012)-传记【参考文献】李可宝,林跃智,李妍著.慢病毒疫苗的开拓者沈荣显传.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慢病毒疫苗的开拓者沈荣显传》内容提要:本书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种,对传主一生的学术成长、学术成就、学术贡献进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国家科技政策及科技战略均有较大的参考研究价值。《慢病毒疫苗的开拓者沈荣显传》内容试读导言传主简介沈荣显,我国著名的动物病毒及免疫学专家,慢病毒病疫苗的开拓者。沈荣显于1923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1944年毕业于奉天农业大学兽医系本科。1944年任伪满大陆科学院兽医研究所病毒系助理研究员。1949年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家畜防治所助理研究员。1962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1963年12月留学于罗马尼亚科学院病毒研究所。1967年回国开始主持研究我国流行的头号烈性传染病“马传染性贫血病”项目。1972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马传染性贫血病研究室主任。1981年起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奖、国家农委及科委农业技术推广奖、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黑龙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荣誉和奖励。自1948年始,六十多年来,沈荣显一直从事家畜病毒病的免疫学研究,做出了多项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造性科研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年,在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协联合举行的推选“20导言慢病毒疫苗世纪中国工程科技伟大成就”中,在全面推选的基础上由评选委员会评选出了“20世纪中国工程科技最伟大成就”,在畜禽水产养殖技术的疾病防的治方面评选出四大重要家畜疫病疫苗,其中有三项(牛瘟山羊化兔化弱毒拓和牛瘟绵羊化兔化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都是在沈荣显参与主持下完成的。尤其是他主持研究成功的“马传荣显传贫”弱毒疫苗,在学术上突破了慢病毒不能免疫的理论,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成功控制“马传贫”流行的国家,也使中国“马传贫”活毒疫苗及免疫学研究水平一直保持国际领先地位。“马传贫”疫苗的成功研发及应用,为人类攻克艾滋病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急性病毒病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1948年开始从事牛瘟兔化弱毒疫苗的研究(第一完成人)。1951年培育成功了山羊兔化牛瘟弱毒疫苗,应用该疫苗消灭了东北、华北和内蒙广大地区的牛瘟流行。1953年培育成功了绵羊兔化牛瘟弱毒疫苗,1953年至1954年用该疫苗在青藏高原地区对数十万头耗牛进行了注射,控制了当时正在暴发流行的牛瘟。农业部用该疫苗对青藏高原地区耗牛开展了大规模预防注射,截止到1956年,消灭了中国历史上流行的牛瘟,至今已近六十年,仍未见复发,这是历史上的奇迹。1956年获得政府首次颁发的科学奖。1956年从事羊痘弱毒疫苗的研究(第一完成人)。培育成功了鸡胚化羊痘弱毒株,并制成冻干疫苗,既可以预防绵羊痘也可以预防山羊痘1958年,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开始投产并推广应用,中国每年免疫注射数百万只羊。自此猖獗流行的绵羊痘,在不同地区逐步得以控制或消灭。此弱毒株于1959年分让给前苏联应用后,反映效果良好,并一直应用至今。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58年从事猪瘟兔化毒一牛体反应疫苗的研究(第一完成人)。以猪瘟病毒通过兔体继代培育成功了猪瘟兔化牛体反应疫苗,每头牛可生产10万多头份猪瘟疫苗,该疫苗免疫原性强,又提高了产量,积极推广应用,对猪瘟防制起了积极作用。首次独特地应用兔化猪瘟病毒感染牛体,并证明猪瘟病毒通过兔体后可以感染没有亲缘关系的动物一牛体。获得2农业部科技进步奖。在慢病毒病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1967年,罗马尼亚留学归国后主持“马传染性贫血病”免疫研究工作。全世界自1904年发现“马传贫”病毒以来,科学界就其免疫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但均未获得实质性进展。1972年,沈荣显首先提出用驴白细胞培育驯化驴强毒的研究思路,并确定了体外培养驴白细胞的最适生长条件。他亲自用驴强毒在驴白细胞培养物上继代驯化,直至传到第125代,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最终成功地研制出驴白细胞弱毒株。沈荣显主持研究成功的“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首次解决了世界上百余年来尚未解决的“马传贫”免疫问题。为将该疫苗推向产业化,他又研究了制造冻干疫苗的方法,并创立了疫苗产业化生产车间。自1976年此疫苗广泛应用于中国“马传贫”的流行地区,免疫注射了七千万匹次以上的马、骡、驴,凡注苗地区疫情明显下降,疫点减少,病马几乎不再发生,有效地控制了中国的“马传贫”流行。根据农业部统计(1990年统计资料),10年内减少经济损失65.236亿元。在学术上,“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突破了慢病毒的免疫理论,为人畜慢病毒病(如艾滋病等)的免疫研制疫苗提供了新途径。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蕴含着关于慢病毒艾滋病病毒免疫保护机制的重要信息,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美国《纽约时报》曾以大篇幅报道:“中国马传染性贫血病疫苗的研制成功,给艾滋病预防带来希望。”“马传贫”弱毒疫苗研制成功后,沈荣显又就“马传贫”弱毒的致弱及免疫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证明了弱毒在体内不同于强毒的复制方式,该弱毒并非带毒免疫的理论。据此,他提出了弱毒诱生保护性免疫的蛋白在机体内长期存在,持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体液及细胞免疫不断积累成熟,完全能抵抗不同强毒株攻击的理论,并进一步证实其可信性。在艾滋病研究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中国的马传贫弱毒疫苗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马传染性贫血病,它还对人类攻克艾滋病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哈兽研所采用“马传贫”疫苗研制成功的创新技术路线,以人艾滋病毒和猴艾滋病毒的嵌合病毒在猴体内和导言3体外细胞传代的方法,并结合特定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改造手段,构建了抗病毒原性强、安全性好的减毒HV疫苗。这对人类战胜艾滋病、保卫人类生命的安全意义更为重大。拓1985年8月,沈荣显作为“马传贫”(EIA)与艾滋病(ADS)学术讨论会分组的特邀代表,赴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席了第十届泛沈美兽医大会,报告了“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的研制与应用”。与会代传表对我国研制的“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该苗在中国使用的效果以及该苗免疫马用美国wyomig株“马传贫”强毒攻击的免疫效果倍感兴趣,会议前后许多国家代表希望我国特邀代表在会议结束后对“马传贫”流行的地区去考察以及要求引用我国研制的疫苗。大家普遍认为,中国“马传贫”免疫研究的成功为艾滋病的免疫研究提供了开拓性借鉴。1997年初,在沈荣显院士的推动下,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与美国、荷兰等三国四方达成了一项国际合作研究协议,这一举措不仅为艾滋病减毒疫苗提供了动物模型,而且为促进马传染性贫血病减毒疫苗推向世界创造了条件。1998年沈荣显院士受国家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邀请共同进行以“马传贫”开展艾滋病和“马传贫”病毒疫苗基础的比较性研究。1999年初,哈兽研所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艾滋病参比研究室,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合作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三年多共同研究顺利完成了“马传贫”强弱毒全基因序列测序;构建成功了“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的感染性分子克隆;不同代次毒株的序列测定和遗传变异分析;进行了疫苗免疫动物机体内病毒复制及相关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研究。申请国内国际专利三项,阐明了“马传贫”弱毒疫苗致弱与免疫保护机理。在此基础上,又以“马传贫”疫苗为基础开展新型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受美国ADS国际培训和研究项目中心邀请赴美共同开发艾滋病疫苗的合作研究。采集过程沈荣显院士采集小组成员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专家和黑龙江大学相关人员组成,自2012年6月承担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4程”项目,主要任务是学术资料采集、口述资料采集和学术传记撰写等由于沈荣显本人于2012年6月去世,家人深陷悲痛之中,故推迟了采集计划,采集工作于2012年9月正式开始,至2014年6月基本结束。由于无法进行直接访谈,不能获取一手资料,所有信息均从第三方获取,而且很多年代的信息根本无人了解,他本人也没有任何的传记类文章,面对零散繁多且不系统的采集信息,材料的整理、分类、归档及其学术传记撰写任务异常艰巨。资料采集情况自2012年9月以来,小组积极组织开展信息采集等工作,多次深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沈荣显生前办公室、沈荣显儿子沈杰家中、沈荣显孙子沈楠家中及沈阳农业大学等处所,广泛搜集反映其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工作经历、学术成长、科研成就、师承关系等方面的材料。沈荣显去世后,办公室并没有马上腾出,这给我们采集信息提供了良机,初到他的办公室,即被大量的书籍和材料所吸引,在沈荣显孙媳妇、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林跃智的帮助下,我们选取了其中的部分材料,包括重要的实验记录、书信、证书、照片、书籍等,并对办公环境和重要实物进行拍照。在沈杰家中访谈时,我们一并收集了沈荣显生前所用实验器具、钟表、译著等实物,沈杰也多次为我们提供了沈荣显的照片、研究手稿、实验资料等,其中赴罗马尼亚留学期间的照片甚为丰富,我们认真整理,及时扫描归档,标名资料的出处等重要信息。因沈楠继承了祖父沈荣显的兽医研究事业,所以在沈楠家中也获得了大量专业资料,有沈荣显的研究笔记、获奖证书、工作照片、论文等,还有部分影音资料,不能获得实物的及时进行扫描和拍照。沈荣显的著作较少,只有《绵羊化兔化牛瘟病毒疫苗之制造与应用》等四部,但发表论文无数,因多数学报和刊物均实现电子化,我们从多个数据库中搜集到PDF格式论文130余篇,已经按照论文发表时间进行了排序。为扩大采集范围,采集小组试图通过采访过沈荣显的电视台、报社获取信息,经多方联系,在哈尔滨市电视台采集到沈荣显纪录片一集、在黑龙江省图片社收集到沈荣显照片若干张;新中国成立前,沈荣显一直在辽宁学习工作,我们曾联系辽宁省档案馆、沈荣显就读导慢病的沈阳农业大学,说明缘由后得到了有关人员的支持,在一番查找下,并疫苗有所获。这些资料让我们如获至宝,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采集工程馆藏,更为研究报告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拓访谈情况因沈荣显去世,只得通过间接访谈了解其学术成长历程,在黑龙江省沈荣显传科协和采集小组的积极努力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采访工作。访谈工作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提前准备好话题,采取一问一答形式,访谈地点多为工作单位和家中。家人中主要采访了沈荣显的长子沈杰、二儿子沈涛、长孙沈楠等人。因沈杰一直和父亲沈荣显一起居住,所以我们对其进行了多次采访,对沈荣显的工作情况和在生活情况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还有“文革”前后的经历、“马传贫”项目的研究工作等方面作了细致的回答,对老哈兽研所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多次提到单位的领导、同事和沈荣显之间的合作经历等,但对沈荣显新中国成立前的工作生活经历知之甚少;后来我们联系到沈荣显的四弟沈荣胜,进行了电话访谈,将其家庭概况了解得比较清楚,但由于两人年龄差距太大,故对沈荣显早年学习和工作情况也不甚了解;在多方联系下我们还与沈荣显二弟的夫人取得联系,但由于年事已高,无法正常交流,所以没有获得有效信息。同事和学生中主要采访了王晓钧、马建、林跃智等人。因林跃智即是沈荣显的孙媳妇,又是他的学生和同事,所以林跃智对沈荣显的了解更为全面,特别是专业知识方面讲解的更为透彻,和我们分享了沈荣显研究道路上的点滴,提到了关系学术成长的很多关键人物,尤其是后来的关于“马传贫”研究和艾滋病疫苗的合作研究方面,给予了大量信息,还提供了很多工作生活中的细节故事:在王晓钧和马建的访谈中,更多是侧重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重点介绍了沈荣显如何对待工作、学术研究、学生培养和名利荣誉等,其中不乏感动人心的故事。采集小组从间接访谈中掌握了大量有效信息,共获得访谈录音346分钟,其中还有大量电话采访和现场采访没有录音,而是形成了访谈稿或直接作为写作素材供撰写传记使用。在间接人物访谈之中,拍摄了些与沈荣显有关的照片,如沈荣显单位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照片、沈荣显生前所在办公室照片、收藏古玩照片等,同时也拍摄了相关人物照片。6···试读结束···...

    2022-10-06

  • 《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作者】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编【丛书名】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页数】144【出版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8【ISBN号】978-7-5046-6659-8【价格】18.00【分类】疫苗-研究【参考文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编.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内容提要:沙龙围绕国内外最新的疫苗研发进展及免疫接种的概况、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未来几年疫苗的研发方向及关键技术等几大中心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中研究员等20余位专家围绕沙龙主题作了主题报告,从不同方面分析了当前新型疫苗研发及免疫接种所面临的挑战及疫苗研发的关键技术。通过交流、讨论,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前新型疫苗的研发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仍面临巨大的挑战,要时刻把握国内外疫苗的研发动向;针对新型疫苗,需整合各相关学术领域的力量,研发出更适宜中国人群的的疫苗;要保持多个部门、单位的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发展。《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内容试读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吴键枝术会议时间2013年10月17日上午会议地点济南主持人杨维中杨维中:大家手上的这本书,是第64期新观,点新学说沙龙文集,题目是《传染病病原快速鉴定与溯源新技术的探索与挑战》,所涉及领域与我们专业比较相近。第64期文集非常有意义,是由杨瑞馥、阚飙、舒跃龙,大家都很熟悉的三位教授牵头的。本期沙龙是由赵铠院士和我发起。本期沙龙的主题是“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众所周知,疫苗在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疫苗也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天,很荣幸地邀请到疫苗研究领域的多位专家,包括来自WHO(世界卫生组织)北京办事处的LaceE.Rodewald先生和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GregoryC.Gray先生。希望大家本着学术自由讨论的宗旨进行学术碰撞,为我国疫苗的研究、使用和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新的信息、新的思维和新的理念,以促进整个疫苗领域的进步。在此,我要感谢中国科协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专家们能够在这里自由地发表新观,点、新学说和新技术。从专家研究领域来说,所涉及的专业还是比较广泛的,包括来自WHO和美国的专家,我国一些院校、研究机构、疾控机构、医院、NGO(非政府组织)以及外国疫苗公司的专家学者。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地积极参与,预祝沙龙取得圆满成功】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吴健枝术疫苗使用效果及挑战⊙杨维中今天早上,我把报告的题目稍微改了一下,把原本关于世界范围的内容改成更多倾向于国内的。因为,WH0的Lace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公卫学院的Gray教授,会对世界范围的内容讲得更多一点。尽管内容可能有所重复,但是很有必要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国的疫苗接种历史。1942年,有一本白皮书叫《国民健康现状》,记载了这样一个事实:当时中国的人口数是4亿左右,每年患病的人数是1.4亿,占总人口的1/4以上;总的病死率相当高,为25%~30%,其中41%死于传染病。每年婴儿的死亡人数大约有360万例,死亡率高达20%。1942年全国的人均寿命只有35岁,现在是75岁,有些地方,比如说像北京、上海这些发达地区可以达到80岁。疫苗在延长人群寿命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很多年以前就开始了疫苗接种,但是当时疫苗的种类非常少,比如说白喉,在没有疫苗的年代是严重流行的。据记载,1940~1946年我国白喉患者有上万例,死亡人数达上千例。天花更是如此,199年,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做过一个调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生的1000人里面留有天花瘢痕的人数达到42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预防接种的事业发展非常快,包括疫苗研发、管理、使用、计划免疫等,大致分成几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靠天吃饭”,天气冷的时候就接种,因为没有办法保存疫苗,冷了就可以接种了,而夏天,气温较高是不能接种疫苗的,因为没有冷链,疫苗的质量得不到保障;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疫苗接种工作飞跃发展,那时候纳人国家免费接种疫苗有四种,能预防六种传染病;到2002年,我国把乙肝疫苗纳入了免疫规划,也就是说由国家支付疫苗以及接种的费用。2007年,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得到了充分体现,我国把疫苗接种扩大到14种,能够预防15种病。每年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关健技术大概有1600万左右的新生儿,15岁以下儿童有3亿多,均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从接种率上看,80年代后期接种率已稳定在比较高的水平。接种疫苗以后,部分疾病的发生情况有了一定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百日咳、白喉、流脑发病率非常高,而现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出现白喉病例了;百日咳也已经下降了99%,由过去数万、数千的发患者数,现在仅是个位数或者百位数。麻疹过去发病率也非常高,1959年发病数是944万例,新生儿几乎不能幸免麻疹。那个时候发病率是1432/10万。2012年发病6000例,发病率只有0.46/10万了。而近代疫苗接种工作中可圈可点的事情就是乙肝疫苗的引进。我国对新生儿进行了乙肝疫苗接种。在没有接种前,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大概在10%左右,而到2006年,在同样地区,采用同样的抽样方法进行了乙肝表面抗原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5岁以下的孩子表面抗原阳性率降低了很多,只有0.97%。所以说,近年来通过乙肝疫苗的接种(当然还有医院感染的管理和控制),乙肝发病被控制得很好了。发病率数据也一样,2005年5岁组是2.33/10万,到2012年是0.43/10万。10岁组在2005年的时候是3.35/10万,到2012年的时候只有0.8/10万。总体来讲,疫苗接种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控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灾难发生的时候,我们说要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不是说说就可以了,没有具体措施是不行的,而其中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我们采用了免疫接种。在汶川地震以后,我们在灾区做了乙脑,甲肝疫苗接种,当然还有其他的综合措施,但接种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3年以后四川进行了一次评估,三年间不仅没有大的疫情发生,连续3年的法定传染病都低于震前数年的平均水平。“灾后无大疫”,疫苗接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几十年的免疫接种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死亡人数锐减,相应的疾病负担也不断下降。最后,看一下综合的指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的平均期望寿命只有不到40岁。到2011、2012年的时候人均寿命已达到73.5岁,女性还要稍高一些。到“十二五”末还要增加1岁。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说免疫接种减3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吴键技术少了儿童传染病的发生,减少了死亡,对期望寿命的提高贡献是很大的。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尽管取得了这么多的成就,但还面临很大的挑战。首先中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欠发达地区投入不足,基层公共卫生网稀疏薄弱,满足不了免疫规划工作的快速发展。过去是四苗防六病、五苗防七病,2007年、2008年一下拓展到十几种疫苗。我们的整个工作体系要快速发展,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免疫规划本身也存在着薄弱地区和薄弱工作环节。薄弱地区是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如城乡结合部),还有边远的农村地区和牧区、交通不便的地区。另外,疫苗品种单一、联合疫苗少、接种次数多、发生疫苗副反应的风险大。同时,整个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还不够健全。监测异常反应和处置已经成为影响接种工作的重要因素。儿童在两岁以前几乎每个月都有疫苗接种,要接种几十针,接种的次数多,当然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所以需要更多新的、联合的、更有效、更安全的疫苗。还有一个挑战。首先,我们国家的疫苗基础研究薄弱,缺少创新、高端的研发人才。第二,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弱,大规模的生产工艺欠缺。另外,疫苗质量及效果评价支撑体系不完善,应急保障能力不足,难以做到在应急的情况下大量生产。国家的储备也不够,在应对疫情大规模波动的时候应急生产能力不足。第三,总体来讲,中国传染病发病率偏高,2010年WH0有一个评估,中国麻疹患者数占了全球的13%,腮腺炎占了50%,风疹占了62%。当然,其他国家的数据不一定完全准确,因为很多国家不像我们国家有传染病网络直报。当前出现H7N9禽流感疫情了,登革热又传进中国并引起进一步传播,这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需要相应的疫苗来应对这些问题。另外,国际上疫苗供应竞争也很大,我们国家的疫苗以国产为主,越来越多外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这是一个正常的竞争。为了健康和疾病的防控,疫苗在需求的种类上、数量上都会大大地增加。同时,需要改进和研发的疫苗也很多。一些古老的疾病,过去也用疫苗预防。比如霍乱疫苗,很多年前就有,但效果不是很好,需要改进。2010年,海地发生了地震,一些专家说如果当时进行有效的霍乱疫苗接种,可能就不会发生几十万人感染、8000多人死亡的现象。全世界范围内疟疾、艾滋病的疾病负担都非常重,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吴健技术但是这两种疾病的疫苗距使用还有很远的距离。2013年全球登记的疫苗临床试验有161项,其中有15项在中国进行,主要在四期临床试验,国产疫苗13项,进口疫苗有2项,包括流感、水痘、狂犬、乙肝疫苗等。面对这样的挑战,虽然疫苗应用对于我国的传染病防控、人群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还远远不够。2011年国务院通过了《中国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安排了至少94亿元资金,要在2015年以前建成疫苗供应体系,保证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常态必保,应急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要进一步完善,具备与发达国家同步应对突发和重大疫情的实力。疫苗供应体系建设的重点项目有以下几项。第一,培育新的急需疫苗;第二,建设关键研发设施,重点支持新型疫苗国家研究中心等能力建设;第三,扩增急需产能和实物储备;第四,提高疫苗行业装备水平;第五,建立完善疫苗的质监体系。具体的技术指标包括怎么研发,怎么整合,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如何提高它的质量,其次是增加产能。这是三方面的技术指标。要考虑如何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是增加对重大传染病和新发疫苗的投入。尽可能地跟国际接轨,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并且进入国际市场。我们的乙脑疫苗进人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这是良好的开头,以后要争取更多的创新。疫苗非常重要,但是会遇到挑战,总体来讲我们要推动其加速发展,这有益于老百姓的健康。有人说了,除了安全卫生饮用水,没有其他方式比疫苗在降低人类死亡率方面贡献更大,包括抗生素。我特别欣赏这一段话,抗生素很重要,但是疫苗最好。所以说,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的手段,同时能够体现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性。最后,用这么一句世界卫生组织的名言跟大家共勉一人类消灭天花与人类登月同辉。不要认为只有登月对人类才有贡献,消灭天花使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更加健康、更加漂亮:否则,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有瘢痕,很多孩子都会天亡。5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吴键枝术徐爱强:刚才杨主任的报告非常精彩。我先提出两个观点。第一,对目前疫苗在预防传染病控制方面贡献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人员的圈子。疫苗是20世纪公认的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可以与人类登月计划相媲美。但对我们国家来说,现在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倾向,许多人对接种疫苗有一些担忧和焦虑,甚至影响到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其实这也很正常,从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的历程来看,过去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民众对自己的健康更为关注,一旦疫苗接种出现一点问题,就会对疫苗产生一些偏见。关键是如何尽快让我们国家度过这一阶段,让普通群众对疫苗及其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主动参与疫苗接种工作,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第二,疫苗非常重要,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但是并非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使用疫苗来控制。现在新发传染病频发,大家都很关注,似乎一发现新的传染病,都要寄托使用疫苗来控制。先不说疫苗的研发需要很长的周期,单从疾病预防的策略来说,也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用疫苗来进行预防。这个观念应该用朴实的语言,将科学道理给群众讲清楚。陆家海:我想提一个观,点,疫苗对传染病的防治作用非常重要,还有与疫苗可能同等重要的一些问题,比如,到现在为止并没有研制出有效的“非典”疫苗,对艾滋病也没有有效的疫苗,但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减少。所以在研制有效疫苗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健康教育。我提出一个观,点,将健康教育称为“电子疫苗”,就是利用现在的各种技术包括现代媒体技术,大量推广疾病防治知识。比如说我们在重大的会议之前,在每天的《新闻联播》播放之前,用上5秒钟或者10秒钟播出对不同疾病的防治知识,让人们知道用什么方法去防治疾病。我想这一点更为重要。6···试读结束···...

  • 疫苗使用指南》肖奇友主编;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写|(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疫苗使用指南》【作者】肖奇友主编;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写【页数】145【出版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07【ISBN号】7-5357-3730-7【价格】10.00【分类】疫苗(学科:基本知识)疫苗【参考文献】肖奇友主编;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写.疫苗使用指南.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07.图书目录:《疫苗使用指南》内容提要:本书对疫苗的发展研究进程、制备原则和程序以及与疫苗有关的微生物学、免役学进行介绍,对我国使用的二十几种疫苗接种对象、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及其产生的副作用和处理原则等进行概述。《疫苗使用指南》内容试读第一章疫苗的发展进程随着全球扩大免疫规划(EPI)的成功实施,使其针对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每年减少数百万儿童死亡。通过预防接种来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预防接种不但保护了个体免受传染病的侵袭,而且在群体中也限制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目前,预防接种正不断扩大其原有的接种对象,即从儿童扩大到人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预防接种也正在深刻改变着其原有的预防本质,即从预防扩大到治疗,以及从对传染病预防扩大到非传染病预防的转变。与昂贵的治疗费用相比,免疫接种是少数能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公共卫生手段之一。同时,人们期待改进现有疫苗的质量或研制更多新型疫苗用于儿童免疫预防,以进一步减少儿童的发病和死亡。由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等学科理论和实践的迅速发展,为改进和发展疫苗提供了广阔前景。第一节疫苗的发展史世界上最早的生物制品研制始于1796年英国的EdwardJeer,从他研制出牛痘苗预防天花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随后疫苗的研制有了飞跃的发展(表1-1)。疫苗学也从作坊式1的实验室学科发展成了今天的集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和卫生经济学等于一体,采用尖端技术及其最新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科。改进现有疫苗、研制新型疫苗和开发联合疫苗是当今世界疫苗领域的主攻方向。表1-1人用疫苗的发展历程灭活疫苗纯化蛋白或时期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病毒疫苗)多糖疫苗18世纪天花伤寒、霍19世纪狂犬病乱、鼠疫百日咳(全细胞)、卡介苗20世纪前白喉、破伤黄热病风、流感、立克次体脊髓灰质脊髓灰质肺炎球乙型肝炎炎(口服)、炎(注射)、菌、脑膜炎(重组酵母麻疹、流行狂犬病球菌、型流或中国仓鼠性腮腺炎、(新)、脑膜感嗜血杆菌细胞)、百日第二次世风疹、腺病炎球菌、流(HiPRP)、咳类毒素界大战后毒、伤寒行性乙型脑乙型肝炎(TY21a)、水炎、甲型肝(血源)、伤痘、轮状病炎、森林脑寒(Vi)、无毒(重配)炎细胞百日咳我国从1919年开始生物制品的研究、生产和使用,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生产体系和流通网络,能生产各类生2物制品数百种,其中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疫苗有20余种,每年可为社会提供约9亿人份的预防制品。特别是建国以后,我国生物制品事业逐步走上轨道,不断研制出人民急需的疫苗(表1-2)。20世纪80年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问世后,20世纪90年代初又研制出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伤寒(V)纯化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风疹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痢疾疫苗、A十C群流脑疫苗、麻腮风三联活疫苗等也相继研究成功。型流感嗜血杆菌多糖疫苗、新型的霍乱疫苗、爱滋病疫苗以及百白破混合制剂十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等联合疫苗,包括Sar疫苗等都在加紧研究当中。表1-2建国以来我国疫苗的发展概况年代新疫苗卡介苗、鼠疫活疫苗、布氏活疫苗、炭疽活疫苗、钩20世纪50年代端螺旋体疫苗、黄热疫苗、斑疹伤寒疫苗、乙型脑炎疫苗、森林脑炎疫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组织培养痘20世纪60年代苗、乙型脑炎活疫苗、哮喘疫苗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厌气小杆菌疫苗、狂犬病细20世纪70年代胞培养疫苗、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I型单纯疱疹灭活疫苗20世纪80年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无20世纪90年代细胞百日咳疫苗、伤寒(Vi)纯化疫苗3第二节疫苗的定义和分类一、定义疫苗是生物制品的一个类别。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细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人或动物的血液等,通过生物或化学方法加工制成,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特定传染病及其他疾病的免疫制剂。而疫苗则是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过去曾习惯把用细菌菌体本身制备的称菌苗;把用病毒或立克次体制备的称疫苗;把用细菌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制备的称类毒素。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开始应用提纯抗原和人工合成有效抗原的方法制造免疫预防制剂。因此,如果仍沿用以往的名称,就很难准确地、完整地概括各种形式的免疫预防制剂的本质,且国际用语中无疫苗、菌苗之别,加之世界卫生组织(WHO)扩大免疫规划(EPI)培训教材中,都把计划免疫所使用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vaccie)”。为避免名词和概念上的混乱,各种免疫预防制剂统称为“疫苗”。二、分类疫苗分类的方法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1-3)。其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按性质分为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两类。灭活疫苗是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经培养繁殖,或接种于动物、鸡胚、组织、细胞生长繁殖后,采取物理的、化学的方法使病原微生物失去致病能力,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或应用提纯抗原和人工合成有效抗原的方法而制成的疫苗。灭活疫苗通常用于皮下接种,它进入人体后可直接引起免4疫应答,但不能生长繁殖,相对比较安全、稳定;但常需多次注射,才能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如百白破混合制剂(DPT)、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等。表1-3疫苗的分类分类的方法名称分灭活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等)、活疫苗[卡按性质划分介苗(BCG)]、重组基因工程疫苗(重组酵母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等)液体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DPT)等]、冻干疫苗按剂型划分(冻干BCG等)全菌体(病毒)疫苗(伤寒疫苗)、亚单位疫苗[A群按成分划分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无细胞百日咳等]按品种划分单价疫苗[麻疹疫苗(MV)]、多价疫苗(DPT)按含吸附剂划分吸附疫苗(吸附DPT)、非吸附疫苗(MV)按使用方法划分注射用、划痕用、口服用、喷雾用活疫苗是用弱毒、但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及代谢产物,经培养繁殖,或接种于动物、鸡胚、组织、细胞生长繁殖后制成的疫苗,也称为“减毒活疫苗”。它接种于人体后,在适当的组织系统中产生一定的或短暂的增殖,类似一次轻型的人工自然感染过程,从而引起与疾病相类似的免疫应答,但不会发病。它在体内作用时间长,往往只需接种1次,即可产生较牢固的免疫,如卡介苗(BCG)、麻疹疫苗(MV)、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灭活疫苗与活疫苗的优缺点如表1-4。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各有所长,在选择使用时应权衡利弊,慎重取舍。如20世纪50年代中期,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和减毒活疫苗(OPV)相继问世后,至目前为止,究竟是使用活5疫苗,还是使用灭活疫苗,一直是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表1-4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比较活疫苗灭活疫苗1.只需1次免疫,类似自然1.制造简单,直接用人工繁感染过程殖获得病原微生物,经灭活后2.在体内停留一个时期,增作为抗原优殖产生大量抗原,从而产生广2.能杀灭任何可能污染的生谱免疫物性因子点3.免疫效果较牢固,可形成3.可制成多价制品局部和全身免疫4.较稳定,易于保存运输4.可采取自然感染的途径进行免疫1.在体内有毒力返祖的潜在1.在灭活过程中可能损害或危险性改变有效的抗原决定簇2.可能形成潜在感染或传播2.产生免疫效果维持时间缺3.疫苗中有可能污染不利的短,不产生局部抗体点因子3.可能产生毒性或潜在的对4.不稳定,不易保存和运输机体不利的免疫反应5.病毒可能干扰免疫4.需多次注射,需抗原量大,成本高第三节联合疫苗的发展与展望当代疫苗的发展趋势是简化免疫接种,增强免疫效果,提高预防接种效益。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基因工程疫苗不断出现;蛋白质提纯技术的进步,纯化的亚单位疫苗为联合免疫提供了有利条件,还可将不同抗原偶联制成结合疫苗;应用基因工程6···试读结束···...

    2022-10-06

  • 《现代疫苗设计原理》姜平,李祥瑞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疫苗设计原理》【作者】姜平,李祥瑞主编【页数】201【出版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2【ISBN号】7-109-06174-4【价格】18【分类】疫苗-研究【参考文献】姜平,李祥瑞主编.现代疫苗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2.图书目录:《现代疫苗设计原理》内容提要:本书以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发展现代新型免疫中有关免疫机理、病原体致病机理以及重组活载体疫苗的载体等问题,可为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现代疫苗设计原理》内容试读第一章免疫记忆与致病性和疫苗保护效果的关系在初次免疫中,免疫反应的产生遵循下列规则,即当宿主再次接触病原时,更有能力预防疾病发生。接触过抗原的T、B淋巴细胞可以长期存在,在再次遇到相应抗原时,可以产生免疫记忆反应。众所周知,初次B-、T一淋巴细胞反应与抗原再次攻击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不同。免疫记忆这一术语被用于区分二次和初次反应。初次反应中,记忆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和非特异性信号产生应答而逐渐形成记忆功能。尽管对记忆或回忆反应的细胞或分子机理知之甚少,但已经产生了许多成功的疫苗。然而,在控制许多重要疾病中,传统疫苗已显现出明显缺陷。同样,现代疫苗也面临巨大挑战,包括(1)对那些自然接触病原后诱导的免疫不能控制的疾病进行免疫保护。(2)延长疫苗免疫力的持续时间。(3)保护黏膜表面。(4)有效预防小儿和成人急性疾病。我们必须将保护性免疫的产生机理与疾病致病机理的有关知识相结合,运用各种独立的技术(如分子生物学,配方,细胞生物学,遗传致弱等)预防那些传统疫苗不能控制的疾病。本章将阐述在疫苗设计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一、致敏细胞(educatedcell)调节免疫记忆反应免疫记忆通常在初次免疫后相当长时间内有能力对抗原产生更强的二次反应。这一原理是疫苗免疫的基础,其细胞与分子机理正逐渐被阐明[1~6]。一般认为,二次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群来自特定的T、B细胞亚类。这些特定的细胞亚类在初次感染中形成,称为记忆细胞(memorycell)。之所以称为记忆细胞,是因为它们由初始细胞分化而来。初始细胞可以产生初次反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与初始细胞相比,记忆细胞通常能更快地产生免疫反应,它定居于特定的组织中,抗原识别能力和效应功能更强。这些特性均在初次反应中获得。必须强调的是,诱导记忆反应并不一定对二次感染产生免疫保护。正象Doherty2]所指出的那样,免疫记忆是一个可数量化的生物学整体过程,而对再次感染所致疾病的免疫保护机制也极为复杂,两者必须加以区别。二、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感染与产生功能性免疫之间的时间间隔对疾病病理变化的发展极为关键。因此,激发二次免疫反应的速度对控制二次感染及其扩散至关重要。下面将简述与加速免疫反应相关的细胞及分子机制。1.效应细胞比率长期增加有证据表明,在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能够对抗原起反应的前体细胞(recurorcell)的比率高于初次反应。运用有限稀释分析法(limitigdilutioaalyi)计数接触抗原过程中前体细胞的数目,已在多种模型中证明了这一现象[2]。计算抗体生成细胞(atiody-roducigcell)数[3,4],可以研究B细胞的比率。测定细胞增殖、细胞因子产生、或细胞毒性能够确认T细胞的比率。这些研究表明,初次免疫反应后前体细胞的比率大大增高。通过对富集的CD4+细胞的计数,证明仙台病毒(Sedaiviu)感染后病毒特异性记忆细胞的比例大约为1:400,而初次感染鼠前体细胞的比率为1:10005]。还有报道[6]表明,用可溶性蛋白(KLH)加佐剂免疫后,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增加20~50倍,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前体细胞比率也有类似·2止(retig)T细胞需要很强的刺激,而抗原活化的记忆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更强。但是,无论是原始或静止细胞,还是记忆细胞,均需T细胞辅助。记忆B细胞所需要的辅助较低,它们受到少量抗原刺激即可增殖,且只需少量辅助T细胞和少量淋巴因子。记忆细胞反应能力被全面增强还表现在它们不需要太严紧的抗原提呈细胞。这一点在T细胞受体(TCR)转基因小鼠中得到证明。在T℃R转基因小鼠中,所有抗原特异性转基因细胞均属于静止或原始细胞表现型[2],只有当抗原提呈至树突状细胞(dedriticcell)或活化的B细胞时,原始T细胞才对之起良好反应。原始转基因T细胞对由未活化的巨噬细胞或静止期B细胞提呈的抗原反应性很差。与之相对,静止B细胞或巨噬细胞可有效地再刺激静止记忆细胞和活化的效应细胞。一些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功能,可能与表面受体的表达有关。这些表面受体可与T细胞受体(TCR)刺激信号一起成为协同刺激因子,其中包括B7(后面将讨论)。在即使是抗原由非AP℃提呈时,活化过的记忆细胞也能识别抗原,这一点必定依赖于T细胞的表型特征,而这些表型特征是T细胞在初次免疫反应中获得的。这样,在开始与抗原接触过程中所传递的信号,使记忆T细胞做好了准备,以至于所需的再次刺激强度变低。也有可能,在初次反应中的活化,是生发中心克隆选择和B细胞体细胞突变(omaticmutatio)所引起,并导致抗体成为更有效的B细胞抗原受体[23]。二次反应与初次反应的全部B细胞类群不同[24~2],支持了上述观点。有人推测[28),在初次反应中,随着抗原浓度的降低,只有具有高亲和性(highaffiity)受体的B细胞被选择并被扩增。在生发中心,表达高亲和性Ig的变异细胞更能成功地与滤泡树突状细胞(FP℃)表面免疫复合物中的抗原竞争性结合[29,30]。只有那些与抗原具有高亲和性的克隆被选择[31~33]。高亲和性抗原结合细胞被选择后进人记忆库中或进一步分化为浆细胞。目前,正在对指导细胞进人这些路径的信·5·号进行研究。经由CD40传递的信号促使小静止淋巴细胞发育。这些小静止淋巴细胞的表型似乎与B细胞相似[34~36]。所有这些观察表明,对抗原的有效识别是形成免疫记忆的关键,而非特异性辅佐细胞在这一活化过程中居中心地位。这样,初次反应中传递的信号对淋巴细胞进行活化,使再次反应从质和量上有别于初次反应。3.黏附分子、归巢(homig)分子和复合受体分子的表达发生变化记忆细胞各亚类的移行与原始细胞极为不同。原始细胞相对均匀地移行至二级淋巴组织[38],但很少定居于其它淋巴器官。相反,记忆细胞移行很不一致。在某种情况下,就特定的二级或其他淋巴组织而言,移行因组织而不同[39,40]。积累的大量资料表明,原始细胞、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倾向于经由不同的组织移行,这是因为淋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黏附分子不同。对绵羊淋巴细胞的分析揭示,正常皮肤T细胞几乎全部是记忆细胞,相反,输出血管内T细胞(其中大多数取自内皮小静脉)大多数为原始表型[38,41,43]。用啮齿动物和绵羊所进行的研究表明,来自内脏的淋巴细胞倾向于移行回内脏,来自皮肤或淋巴结的倾向于移行回皮肤或淋巴结[44~46]。用皮肤淋巴细胞抗原(CLA)所做的试验揭示,细胞因子在训练淋巴细胞更有效移行中可能起作用。CLA是一低聚糖,仅由与皮肤有关的记忆或效应T细胞表达,其配体(E选择蛋白,E-electi)倾向存在于皮肤部位[39,4ol。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体外试验中,在白细胞介素-2(IL2)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少量L6(但不是大量的其它细胞因子)存在时,活化未接触抗原的T细胞,可导致CLA表位表达水平的稳定提高,以及结合E选择蛋白的能力增强[48]。这些观察使人们认为,细胞因子微环境通过修正淋巴细胞归巢受体(homigrecetor)及其配体的表达和功能,进而在免疫细胞的分布中起关键作用[49]。·6…···试读结束···...

    2022-10-06

  • 《抗寄生虫疫苗》(英)泰勒(A.E.R. Taylor),(英)马勒(R. Muller)著;王捷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抗寄生虫疫苗》【作者】(英)泰勒(A.E.R.Taylor),(英)马勒(R.Muller)著;王捷译【页数】212【出版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08【ISBN号】14048·4808【价格】1.05【分类】寄生虫-疫苗疫苗-寄生虫【参考文献】(英)泰勒(A.E.R.Taylor),(英)马勒(R.Muller)著;王捷译.抗寄生虫疫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08.图书目录:《抗寄生虫疫苗》内容提要:《抗寄生虫疫苗》内容试读一、抗疟疫苗J.H.L.Playfair设想使用疫苗方法使人类免于疟疾的威助,经过近50年时断时续的努力,近年来无疑地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1.认识到化学治疗控制原虫和媒介的局限性:2.长期感染疟疾的成年人明显地表现出有效免疫力影3.疫苗接种使实验动物具有对致死性疟疾的抵抗力;4.最近建立了人体恶性疟原虫血液期连续培养多5.研究基金会,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热带病的“特殊规划”,给予研制疟疾疫苗的优先权。然而,与此相反,仍有一些困难有待克服,如:6.使用疫苗的类型尚未确定影7.佐剂的选择影8.原虫“逃避”免疫反应的可能性影9.存在有害(病理性的)免疫的危险性多10.在热带地区使用各种疫苗经常遇到的生产、安全试验及运输等方面的问题;11.需要的免疫应答的确切类型尚不了解。近来有些书籍在这些方面作了专题评论(Cohe和Mit-chell1978,Richard1977,Mitchell1977),本文并不打算与上述评论竞争,仅对上述各方面加以补充并依次作简单的讨论,特别是最后一点缺乏肯定的免疫方向。依我看-1在推理方面主要的空白之一是从动物斌验到人群的实际疫酋接种的问题(多半是以经验为根据的)。(一)化学治疗控制一位偶然出访非洲的游客,因服用抗疟药而未患疟疾。人们也许会对这种过分谨慎感到多此一举,但在越南有近十万美军感染疟疾以及100多人死亡的事实应足以引起深思了,而这些人都曾在监督下服用了最昂贵的药物(Cafield,1972)。如果把受疟疾威胁的人口的数量(仅非洲约有4亿)与众所周知的蚊子和原虫均有产生抗药性的能力等加以衡量的话,问题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了(Bruce-Chwatl1978)。(二)人类的免疫力死于疟疾的主要是5岁以下的儿童。疟疾流行区的成人大多不出现原虫血症或严重症状。一旦他们在国外作6个月的短期旅行再返回时,往往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Maegra-ith1974)。这清楚地表明了这是一种适应性免疫,但持续时间很短。,这种抵抗力至少是部分来自免疫力,已被Cohe等第一次证实(1961),即获得免疫的成人的IgG能使患急性恶性的儿童原虫血症降低。这个著名的实验可看作是疟疾免疫学新时代的开端。(三)动物疫苗接种这里不准备一一列举疟疾的实验动物模型,在这些实验动物体内某种形式的疫苗接种已经生效(参阅Cohe和Mitchell1978Nuezweig等1978)。通过接种,2小鼠幸免于伯氏鼠疟源虫(P.飞erghei),小鸭幸免于鹇疟原虫(P.lohurae),罗猴幸免于诺氏疟原虫(P.kowlei)致死性感染。这种能使正常动物免于致死性的疟疾感染所产生的心理学方面的效果,增强了免疫学家对疟疾的兴趣。由于生活史的复杂性以及动物饲养中后勤工作的种种原因,使每个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只局限于某一个宿主,有限的几个种,甚至往往是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而已。因而不那么容易比较不同疫苗的价值,这一事实仍是国际会议上争论激烈的问题。本节着重讨论动物试验中出现的一些带有鼓舞性的情况,困难方面另将考虑。疟疾的特点是免疫应答有3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子孢子期、红内期及配子期。1,用子孢子接种近代,最早研究子孢子作为一种免爱原的是Nuezweig和她的同事(1967)。他们发现经照射的子孢子能使小扇幸免于活子孢子致死性的感染,这个试验结果已被其它研究人员(Beaudoi等1976)所证实。解剖蚊子的唾液腺,取得75000个子孢子,再用8~15千拉德的X射线或Y射线照射,作单次静脉注射可获得部分的保护作用,反复注射效果更好。除了短小棒状杆菌(Corye-acieriumarvum)外,迄今没有任何比它更好的佐剂(Nudezweig等1978)。保护作用比较好,但都不是种特异性,而完全是期特异性,即血液期不受影响。就保护作用而言,脾脏并非主要的,只要接种疫苗有足够效力(Sita-ly等1976),但T细胞倒是不可缺少的(Sitaly等1977)。虽然早已表明保护作用是抗体介导的,现在看来同样包括一种细胞介导的成分,可能在肝脏内起作用,这已表明经照射的子孢子可能引起暂时性的肝脏感染(Sitaly3为免疫原进行了-系列广泛的试验(1itchel1等1974,1975)。这种方法有几个优点:裂殖子的感染期短暂(不到1小时),不须将裂殖子杀死或灭活,裂殖子可自然地从红细胞内释出,大大地减少了红细胞膜的污染,也简化了抗原的分漫析(Cohe1979)。理论上的不利条件是:作为免疫攻击的靶子,裂殖子在生活周期中暴露的时间很短一实际上仅仅几分钟而已。业已证明裂殖子疫苗对防制恒河猴的诺氏疟疾与夜猴的人类恶性疟疾非常有效,但这种效果只有在与弗氏完全佐剂同时使用时才显示出来。裂殖子在使用方面的优点是经过冰冻或冻干仍能保持其免疫原性(Mitchell等1977)。最初看来这些疫苗似乎仅仅产生抗裂殖子的抗体,这种抗体具有阻止裂殖子穿入红细胞的能力,但由于阻断抗体和保护作用之间在特异性上的某些差异(原虫变异株)以及难以解释需要分支杆菌作佐剂的原因(Butchel】等1978),从而诱导出这样的设想,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也在起作用(Cohe1977)。与猴的接种效果相反,裂殖子疫苗对小鼠的效果比上述的含虫红细胞疫苗效果差。由此可见,小鼠和猴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不可避免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于人类疟疾,究竞哪-一个是较好的模式,~或都确实与人疟有关?4.用血液期原虫的亚细胞组分接种由于疟原虫的数量多以及获得不受污染的疟原虫的困难,给疫苗的生产、使用和安全等方面提出重要的问题。因此人们很自然地会考虑使用更精制的制剂。可惜事与愿违,这样的“疟原虫抗原”的效果比上述的粗制品要差得多。原虫被压力或超声等粉碎,能产生与原虫寄生细胞相似一6···试读结束···...

    2022-10-06 王薇 疫苗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